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隐隐飞桥隔野烟是什么生肖)

隐隐飞桥隔野烟,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前言

前天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旭的《桃花溪》一诗?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占得一席,因此广为人知。诗歌本身的含义,其实并不难理解。

不过,这首诗却并不一定是草圣张旭的作品。

一、张旭其人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在杜甫的《酒中八仙歌》中曾经写到: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是书法史上著名的草圣,特别爱喝酒,喜欢喝醉了写字,因此被人称作张颠。

据《新唐书》记载,在唐文宗时,皇帝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张旭又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桃花溪》是其最有名的两首诗之一。

张旭不仅仅这首桃花溪存疑,他另一首《山行留客》也令人质疑,有可能是宋朝人的作品。

二、张旭最有名的两首绝句存疑

清朝吴乔的《围炉诗话》中说:

今人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张旭自画所作,不知是君谟也。”

君谟,是北宋诗人蔡襄的字,即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

在蔡襄的《端明集》中,张旭这首《桃花溪》叫做《度南涧》: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的《山行留客》,在蔡襄诗集中叫做《入天竺山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过,入云深处亦沾衣。

可以看出来,蔡襄和张旭的这两首一字不差。

清朝欽定四库全书中的《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宋詩卷六十五》里,这两首诗归为蔡襄。

三、《桃花溪》、《山行留客》写哪里的景色?

蔡襄诗名为《度南涧》,南涧寺在福建省福州乌石山东,蔡襄是福建人,又曾经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他的这首诗是不是写在福州呢? 不得而知。

假如这首诗是张旭作品,又是写的哪里呢?很多人认为是指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据说陶渊明笔下的这个地方在湖南常德桃源县。一个湖南、一个福建,一个盛唐,一个北宋。

而《山行留客》不太清楚写在何时何地,蔡襄这首诗叫做《入天竺山留客》,在福建厦门有天竺山,在杭州也有天竺山,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云: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写緑油。”

山上有上、中、下三个天竺寺,清朝时,乾隆给这三个寺庙改了名字,即今天著名的“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

四、诗歌简析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溪》《度南涧》

野烟,山野或村野的云烟。石矶:是指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度南涧》

诗人在江边望见远远的云烟中,有一个横跨清溪的桥,于是问江边渔船上的人,我看见这桃花随着流水而下,请问那个传说中的洞口在哪里呢?

可见诗人在山下的江边,清溪从山上流下,中间流过飞桥,由远而近流到诗人眼前。流水中的桃花,引起诗人的疑问,这桃花长在何处呢,是不是山中真的有一个桃源洞呢?

诗人说话,未必当真。这里的清溪洞口,也许是武陵人传说的桃源洞这个地点,也许只是一种比喻而已。诗人笔下的任何洞口都可以比作桃源洞。

《桃花溪》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作者用写景的方式,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有远景:飞桥野烟,有近景石矶、渔船、流水桃花。

末句以提问结束,引起读者美妙的遐想 ,空气中仿佛带有淡淡的怅惘,含蓄而悠远。

假如这首诗是蔡襄所写,即使远在福州,也可以这样写。

?另一首诗,可以注意作者如何表达”留“这个字。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山行留客》《入天竺山留客》

春光正好,莫要因为一点雨意就要出山归去。写出了留客之意。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行留客》《入天竺山留客》

后两句,写出了留客的原因,为什么不要太在意”轻阴“呢?因为在山中,就算是不下雨的晴朗天气,云烟起处,也会沾湿了衣服。

作者诗中写留并不是强”留“,而是婉转地通过写景来表达”留客“之意。

结束语

这两首诗很有意思,在《全宋诗》中有,在《全唐诗》中也有。明朝另一位才子杨慎说是张旭的诗:

余又见崔鸿胪所藏有旭书石刻三诗,其一《桃花矶》云:“隐隐飞桥隔野烟…….”其二《山行留客》云:“山光物态弄春晖………..”其三《春游值雨》云:“欲寻轩槛列清樽,江上烟云向晚昏。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字画奇怪,摆云捩风,而诗亦清逸可爱。

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选》里,这两首诗被认为是张旭的作品。古人传抄、刊刻时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搞不清作者的案例挺多。

@老街味道李白说杜甫太瘦生、作诗苦,南宋人说他讥嘲杜甫,有道理吗?

随园诗话中,袁枚提到的这两幅对联,到底谁的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隐隐飞桥隔野烟是什么生肖.jpg”/>

网友提问:

隐隐飞桥隔野烟,隐隐飞桥隔野烟是什么生肖?

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何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溪》却现“隐隐飞桥”?

优质回答:

陶渊明的《桃花园记》,描述了一个打渔人划着小船迷路,来到一坐小山看到有一洞口便走了进去,开始狭窄,后宽阔明郎,神先所在之地。由外到里的这么一个描述过程。而《桃花溪》是在《桃花园记》的基础上,改近了描述的主题,由远及近,被野烟相隔,看似有浮桥若隐若现,这也说明张旭为了找到桃花园入口而描述的一种方法吧,最后一句诗,洞在清溪河处边。洞口不就在这小溪边吗。前面的《桃花园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而后者乃去寻找哪里找的到,作者张旭便用了,隐隐飞桥隔野烟的描述,渴望突然出现一坐桥能够达到向往的美好地方,所以说为什么后者有桥,而前者没有。不知理解对与错请凉解。

其他网友观点

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什么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诗》里却有“隐隐飞桥”?

这是一个很细心的阅读,里面藏着一个阅读鉴赏诗歌的秘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不用多介绍了,讲的是一个武陵人到偶然闯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陶公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中的生活的追求。

张旭的《桃花溪》的意境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致的,但是因为一个“隐隐飞桥”,又传达出张旭不同于陶渊明的心境。

隐隐飞桥,一个隐约能解脱的苦闷的希望。

桥是一种交通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桥的沟通功能,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桥在人民的心中逐渐演化为一种连接,一种结合,一种伸展,一种离别。在唐诗中,桥作为一种意象,频频出现,成为多种情感的载体。张旭的这首诗中,飞桥是连接人间和仙境的关键工具。我们先看一下张旭的原诗: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似乎在高不可攀的地方,有一座能够让人到达仙境的桥,因此,这个想到仙境的人问在溪边生活的渔人:在水里也能整日看到桃花,世外桃源的入口到底在哪?桥在诗人张旭的眼中,是渡他超脱现实,找到“世外桃源“的希望,但桥是“隐隐”的,所以作者的希望也是“渺渺“的,因此他才不放心的问“渔人“。

同样向往世外桃源,为何陶公不需要桥,而张旭却是“隐隐飞桥“

张旭和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亦有不同。和陶渊明一样,张旭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高官,不同的是,陶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污浊,辞官归隐田园,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而张旭则一直做官,他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酗酒狂狷,放浪形骸。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已经辞官归隐山林,他的人生已经有了出口,不需要桥,也找到了自己桃花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回归农村,归依田园,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所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人(渔人在古诗往往指的是超凡脱俗的隐者)就直接找到了洞口,进入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世界。

张旭的诗中,显然还是一个羡慕渔人,但还没有找到人生的出口,隐约看见了一座桥,但还没有确定脚下的路的一个迷茫者。

意象是阅读诗歌的钥匙,拥有了它我们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世界无穷之美

小小一个“隐隐飞桥“,让我们了解了张旭癫狂外表下的苦闷无奈,跨越千年,走进张旭内心的情感世界,让人痴迷,这就是诗歌的永久魅力。

其他网友观点

张旭其人

杜甫曰:张旭三杯草书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亳落纸如雲烟。张旭苏州吴县人,唐代草书书法家,其狂草与怀素齐名。李白诗歌丶裴旻剑舞丶张旭狂草人称三绝。与贺知章丶张若虚丶包融等人又称饮中八仙。其态如痴似醉,如癫似狂,心情中人也。

欣赏张旭之诗就如见其人,《桃花溪》是其诗作之一: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水流,

洞在清溪何处边。

在江南有关桥的民间传说是最为乐闻的佳话,如断桥丶雀桥等,有了桥就如入人间仙境。此桥之隐就使人与张癫一起醉,想起了白娘子与许仙,又或看到牛郎与织女,桥下尽日随水流的片片桃花怎能不使人留恋往返,欲顺流而上尋觅桃踪,就想借问渔人何处入?渔人笑答陶公有。

然而诗人亦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来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王维《桃源行》语)诗人感慨之余,举杯独饮,突发奇想,醉眼矇眬之前,那里雲雾瞟渺之间不是隐约之间有桥吗?有桥必有路,但愿如此,想必路转溪头忽现,醉醒后,长叹一声问曰:路在何方?

醉了又醒了,想了想还是醉了的好。

人们始终向往着美好的人间,观赏了张旭此诗,通向美好前景之桥已不是漂渺无尋处,吾们正在努力着。

以上拙见,应不是因张癫之癫而癫尔。

其他网友观点

诚邀,平民之宴为你解答。

1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和张旭写的“桃花溪”并非是实景,都是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现实状况,为了表达追求美好生活而虚构的“天上人间”。张旭的诗歌《桃花溪》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正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候;而陶渊明呢,他生活在偏安江南的东晋时代,朝廷极端腐败。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和张旭的心境和写作思路大体是相似的。

2

张旭写的《桃花溪》诗全文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写这首诗也是受到了陶渊明“桃花源”的启发,同时又对桃花源的存在提出了怀疑,便另辟蹊径,创作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溪”。其实,即使没有“隐隐飞桥”,也会有其他景象。

3

因此,“隐隐飞桥”只是张旭诗歌中的一个虚构意象,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张旭与陶渊明的不同之处。“隐隐飞桥隔野烟”真是美如仙境呀,作者借用“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两个不相干的物像,使之产生了灵动,野烟使桥化静为动,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充满着朦胧美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张旭的四句诗可抵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单从这第一句诗来说,评论不为过呀。大家说呢。

其他网友观点

《桃花源记》是魏晋时期陶渊明的著名作品,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代诗人张旭游玩桃花溪时被美景打动,不由自主的想起陶渊明所作,于是写下了《桃花溪》,诗篇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有人问,为何张旭写到了桥,而《桃花源记》却无桥?这个并不难理解,我们姑且认定张旭所游的桃花溪就是《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所走过的那条溪水。

首先,溪水很长,尽管是同一溪水,但张旭游玩时所经,未必就是《桃花源记》里武陵人所路过的。或许张旭与武陵人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

其次,武陵人或许是遇到桥了,但桥并不是武陵人所关心的,吸引他的是忽然遇到的桃林。此外,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主要意图并非写景,而是记事,有没有桥不重要。

再次,《桃花源记》既然是写世外桃源,那应该是不会有桥的,因为,有桥就说明有世人频繁在此活动,这样的话神秘感就降低了。

最后,《桃花源记》里写,听说武陵人的事情后,很多人到此寻找洞口,但均无结果。可以这么理解,武陵人时代本无桥,但桃花溪出名后,来此活动的人多了,与人有关的东西也就多了起来。所以呢,到了张旭那个年代,这里出现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个人认为最后一种可能性大些:本来这个地方没桥,来的人多了,慢慢的也就有桥了,这道理与我们现在开发旅游景区一样。

与隐隐飞桥隔野烟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