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开头的诗句,苦开头的诗句子?
南北朝何逊《苦热诗》赏析|卧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灿
文:枯木
《苦热诗》
【南北朝】何逊
昔闻草木焦,今窥沙石烂。
曀曀风逾静,曈曈日渐旰。
习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
卧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灿。
蝙蝠户中飞,蠛蠓窗间乱。
实无河朔饮,空有临淄污。
遗金不自拾,恶木宁无干。
愿以三伏晨,催促九秋换。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按照传统天干地支推算方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由于初伏和末伏是固定可推算的,而中伏则不一定,每十天一个庚日,有时候第四个庚日和立秋后庚日之间还会有一个庚日,这就是为何三伏天会有30天和40天之说,比如今年三伏天就是40天。
“三伏”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伏”本指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源自秦汉时期“五行相克”学说,“庚”属金,夏属火,火克金,因而夏天到了“庚”日,金必伏藏,火毒蔓延。三伏天高温闷热,病菌滋生,古人认为是蛊毒,而“以狗御蛊”则是认为狗肉可以抵御病毒,一直流传到现代,因而如今很多地方在三伏天有食用狗肉的习俗。
古人没有空调设备,遇上三伏天酷热难耐,大多只好停止劳作,找阴凉地消暑纳凉;文士们则吟诗作赋,以解烦闷,因而古往今来有很多关于三伏天的诗词传世。如今恰逢三伏,才拙难赋诗,因而撷取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何逊的一首《苦热诗》,略作赏析,以作消遣。
《梁书·列传第四十三·何逊传》记载,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山东兰陵),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朝萧梁时期历仕奉朝请、水曹行参军、尚书水部郎等职。为萧梁时期著名诗人,与刘孝绰并称“何刘”;深受梁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赞赏,曾经对何逊说:“吾每 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梁元帝萧绎评论“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
何逊诗作善于写景,工于炼字,有很多佳句为人推崇和研习,诸如“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相送》),“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赠王左丞》),“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从镇江州与游故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等等,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其非常推许,在《解闷十二首》之七中曾有:“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谢灵运、谢眺)将能事,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并在很多诗作中化用何逊的诗句。
不过,何逊的诗作虽然格调清婉,饶有风致,不过还是略有不足之处,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评谢朓诗“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这一缺点在何逊作品中似更明显,往往开篇精妙,佳句颇多,然而结尾处困顿窘迫,似乎缺乏力度和点睛之处,有败笔之嫌,因而使得整篇意境平淡,殊为可惜。下面我们就以何逊的这首《苦热诗》为例,做一简单评析。
“昔闻草木焦,今窥沙石烂”,“草木焦”典出自《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意指天气酷热。首句描写三伏天天气炎热之景,过去听说过唐尧时期天气热地把草木都烧焦了,今年的三伏天,更是闷热,以至于都不敢出门,从门里窥探外面,发现道路上土石都晒碎成积土。诗人的一个“窥”字用得非常巧妙,把人们惧怕三伏天的酷热之状,描写得活灵活现。
“曀曀风逾静,曈曈日渐旰”,“ 曀曀(yì yì)”:阴沉昏暗貌。“曈曈”:明亮貌。“旰(gàn)”:天色晚。此句记述时间,夏季黄昏时分,天色将晚,气候闷热,就连风都没有,越发显得酷热难耐。
“习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 “习静”:亦作“习靖”,谓习养静寂的心性,汉代焦赣《易林·噬嗑之大过》有:“奇适无耦,习靖独处”。“閟”:掩蔽的意思。此句描写世人如何打发闷热,那就是读书。古人讲究礼仪,“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坐有坐相,因而读书需要整理衣襟,以便修身养性,然而天气是太热了,坐在几案边热得读不下去。
“卧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灿”,该句以诗人自身体验来渲染天气炙热之态。由于天气太热,无法读书,因而诗人坐卧不安,躺在床上梦想着有清凉的露水润湿脸庞,坐在椅子上,等待月亮升起,繁星满天,估计那时候会比较凉快吧?我想这是经历过以前没有空调的很多人的真实感受吧。
“蝙蝠户中飞,蠛蠓窗间乱”,“蠛蠓(mièměng)”:指蠓虫,夏天特有的小蚊虫。此句描写房屋内闷热景象,傍晚时分,天气潮湿,小蚊虫在窗户里飞来飞去,蝙蝠则穿房蹿户,上下翻飞,追食空中的小虫子。该句写景,用周围事物来刻画天气之热,状物传神,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实无河朔饮,空有临淄污”,“河朔饮”指的是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典故出自曹魏曹丕的《典论》:“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临淄污”形容天气热,典故出自战国时期佚文《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问齐国难道没人吗,让你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这里用来形容天气指热,挥汗成雨。此句诗人用两个典故做对比,说明自己并没有和他人一样酣饮避暑,只有挥汗如雨的闷热之态。
“遗金不自拾,恶木宁无干”,此句解释上面为何不和他人酣饮的缘故,也有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不拾遗金”出自汉代《韩诗外传》,说春秋时期名士延陵季子出游齐国,看见地上有他人遗落的金子,便叫放牧之人拾取,放牧之人说,你这是什么话?我不朝拜国君,也不结交朋友,暑天穿着裘皮,岂能是拾金子之人?后人用不拾遗金来形容人格清高。
第二个典故出自《管子》:“夫士怀耿介之心,不荫恶木之枝。恶木尚能耻之,况与恶人同处!”大意是有志之士,不和恶人结交,甚至不在长相难看的树木下乘凉,以说明士者的操守。此句抒情,诗人表明了自己不肆意结交权贵,保持品格清高操守的心迹,因而,即便是再闷热难耐,也不出去和他人酣饮避暑,反而是静待天凉,然后苦读诗书,修身养性。
“愿以三伏晨,催促九秋换”,末句抒情感叹,天气是如此闷热,三伏天的早上也许会凉快点,不过,若是让诗人选择,宁愿用九月秋天的凉爽,来换取三伏天凌晨的些许微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何逊这首《苦热诗》,非常善于捕捉炎夏的特征和景物,描写妥帖自然,刻画形神具备,细致入微,情景交融;而且全诗对仗工整,音律优美;辞藻清新,精炼隽永,不弱于后代的格律近体诗。然而,正如前面所言,诗人往往在结尾处的处理略显才力不足。
全诗描写三伏天之热的景貌,刻画精妙,然后笔墨一转,巧妙借用典故,形象妥帖,抒发自己的志向,其气节高尚和操守高洁令人钦佩,使得诗词达到高潮。可是尾句却用秋天更换夏天结尾,显得平淡而无奇,缺乏意境延伸,颇有败笔之象,令人惋惜。不过,该诗中的佳对颇多,其中“卧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灿”堪称描述酷暑的佳句,值得咀嚼吟咏。
2021/7/8榆木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苦开头的诗句有哪些.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