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依然可以掌控朝政?
首先说明一点,嘉靖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并非不理政。
我感觉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只是对其他衙门提上来的奏章进行建议,它没有代替六部这些衙门的权力,不能越俎代孢,只是具有议政职能的一个机构。
《明史职官志》对内阁的核心职能概括为二十一个字,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其中票拟批答是重中之重,票拟的对象是诸司章奏,表达的是内阁对章奏的处理意见,内阁票拟如果符合了皇帝的具体处理意见,便要照录旨意,作为拟旨的底本,形成所谓的丝纶簿,题本上的红批经过内阁大臣抄写,装订成册叫做丝纶簿,也就是常说的“王言如丝,齐出如纶”,皇帝的话刚出来的时候就很细,他的威力不是特别大,当他发出去执行的时候,那就是起着相当大的威力。
票拟的效力虽然最终由皇帝来决定,但是当票拟成为一种制度之后,皇帝也不得不特别重视,1523年,刚刚即位不久还缺乏政务经验的嘉靖帝朱厚熜,没有让内阁票拟就在督察院请求差御史巡盐的奏疏上做出批答,结果出现错误被六科封还,为此刑科右给事中黄臣上疏说:“我朝设内阁,处以文学之臣,凡百章奏,先行票拟。”最后皇帝朱厚熜也只得改批如制。之后,凡是皇帝向下发放的诏书,都由内阁起草,为此内阁被称为政本之地、政府,重要性也超过六部衙门,作为辅佐皇帝决策的机构,内阁填补了明朝宰相之后的权力空间,内阁大学士也常被人们称为相,但是内阁的形成,却并不等于相权的回归,官员们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被命文渊阁办事的,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助手,并不能自主决断事务。明后期的首辅大学士徐阶说:“阁臣之职务,止是票拟。”内阁大学士要想行使某些举措,或者弹劾某位官员,并不能直接上奏,而通常需要嘱咐六部、督察院或各省官员,通过奏疏的形式来发起建议。再通过自己的票拟,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同时内阁经常会发现,自己处于艰难的夹缝之中,一方面他们要尽可能地为皇帝分忧,以保证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们还要面临来自官僚集团的压力,在皇帝与文官政府就某些问题僵持不下时,内阁大学士在其间的调和人角色颇为尴尬。而且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严重束缚于君主专制的权力。总之一切的最终决定权在于皇帝不在内阁。
2,宦官势力对内阁势力的制衡
在内阁权力上升的同时,宦官权力也在增长,内阁获得票拟权的同时,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重要的机构—司礼监也获得了批红的权力。批红是指司礼监秉笔太监按内阁票拟的意见经皇帝审批后用朱笔代皇帝写出,如此一来,章奏批答多半经由宦官之手,故有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宦官】的说法。为此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就说,内阁非但没有宰相之名,而且没有宰相之实。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正统末年宦官王振,就是因为掌管司礼监而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宦官,内阁和宦官勾结才能办成事,勾结起来权力就大,要是对着干,事情就永远解决不了。在明朝随着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诸臣由于需要频繁与太监打交道,对太监也越来越客气。万历初年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权倾朝野,是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内阁首辅,但他也必须结交太监,因为如果没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等人的支持,张居正无法取得两宫太后的支持,也就无法做好内阁首辅的宝座。
总有人说明代的内阁就是丞相,或者跟丞相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得非常远,内阁的职能是议政而不是决策,任何事情要想完成,它要通过宦官,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只不过皇帝懒,皇帝让自己最亲近的家奴来替他的这只手。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诸如此类的互相制约的机构,在明朝并存,使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力达到了空前,即使嘉靖皇帝三十年修道炼丹,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都丝毫不影响他们牢牢地把握着最高统治权。
总之,嘉靖皇帝是一位有效的管理者。
古代上朝多少天一次?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
上朝,指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
母亲有老年痴呆,大脑退化,老是念叨几十年前的事情,跟不上朝代了,以前脑子就不好用,
- 母亲有老年痴呆,大脑退化,老是念叨几十年前的事情,跟不上朝代了,以前脑子就不好用,我觉得我是单弧厕旧丿搅搽些敞氓不是智商也有问题。。
- 人老了都是这样,过去几十年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但你刚跟他讲的事情一会儿就忘记。单弧厕旧丿搅搽些敞氓所以需要更多的耐心。人都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