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是什么意思,事半功倍是什么意思解释?
《孟子》
四书中部头最大的一本
千百年来,学者必读
格言警句,家户传诵
出自《孟子》的成语
则有50个之多
1、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解释】: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解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
【解释】: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
【解释】: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当务之急
【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11、独善其身
【解释】: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返求诸己
【解释】: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解释】: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媒妁:婚姻介绍者(媒人)。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14、顾左右而言他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5、寡不敌众
【解释】: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16、好为人师
【解释】: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7、何出此言
【解释】: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出自】:《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18、君子远庖厨
【解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就是这个道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9、具体而微
【解释】: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1、解民倒悬
【解释】: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危急。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解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乱臣贼子
【解释】: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出自】:《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24、明察秋毫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5、茅塞顿开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26、却之不恭
【解释】: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27、仁民爱物
【解释】: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8、水深火热
【解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9、事半功倍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30、舍我其谁
【解释】: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1、舍生取义
【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2、同流合污
【解释】: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33、五十步笑百步
【解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4、为富不仁
【解释】: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5、挟泰山以超北海
【解释】:挟:挟持,夹着;超: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渤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36、心悦诚服
【解释】: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7、习焉不察
【解释】: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出自】:《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8、先知先觉
【解释】: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出自】:《孟子·万章下》:“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39、引领而望
【解释】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0、一暴十寒
【解释】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自】:《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1、缘木求鱼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42、与民同乐
【解释】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3、言近旨远
【解释】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出自】:《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44、以邻为壑
【解释】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自】:《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45、与人为善
【解释】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6、知人论世
【解释】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47、自暴自弃
【解释】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出自】:《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8、左右逢源
【解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自】:《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49、自怨自艾
【解释】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出自】:《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50、专心致志
【解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事半功倍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知识搜索.jpg”/>
网友提问:
事半功倍是什么意思,事半功倍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知识搜索?
关于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可以分享小故事吗?
优质回答:
从前,沙漠里有个王国,国王从没见过大海。
他听说大海波澜壮阔,还有丰富的鱼类,就想去海边一睹为快。可是去大海路途遥远,这个国家的人从来不知鞋子为何物,要长途跋涉必须光着脚板,国王很担心自己的脚。
他召集大臣商议,商量了一整天才有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全国的牛马都宰杀了,把皮革收集起来,切成长条铺路。宰相立即制定了计划,有人负责宰杀,有人负责制皮,有人负责铺路,要把通向大海的道路全部铺上皮革。
然而,这个计划工程量太大,五年过去才铺了一半的路程。国王等不及了,指责宰相工作不力。宰相赶忙回禀说:“陛下,路虽铺了一半,可我们付出了几倍的努力!”国王不满,问其他大臣有无更好的办法。
大臣中有个智者,他站出来说:“宰相以几倍努力才铺了一半路程,此谓事倍功半!”国王追问道:“那依你之见如何?”智者道:“我有一法,可称事半功倍!”国王有了兴趣,催促快讲。
智者说:“用现有的皮革,不用再宰杀牛马。陛下踏着皮革大步前进,再派人将陛下走过的皮革铺到前方,如此即可抵达大海。”国王照准,并重赏智者。
国王按照新的计划出发了,三年以后终于抵达大海。他饱览海景时,偶然想起一个问题,他想知道那些铺路的人是如何行走的,是不是脚都走烂了?他问一个随行大臣,大臣奏报:“那些人都是愚蠢的草民,只在脚上绑着两块皮子走路,着实可笑!”
—— END ——
其他网友观点
“事半功倍”往往比喻一个人花费较小的气力却办成了大事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在校外碰见一位熟识的学生家长,闲聊间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
这位家长形喜于色地告诉我:“嗨!别提了,我那娃去年暑假给我说他不想上学了!你说气人不气人”。他笑了笑接着说:“你猜我用啥办法把他不想上学的病治了?”
原来,当时在农村还没有收割机,麦子全部靠人工用镰刀割,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地里腾出些地方做打麦场用。
忙罢后,这打麦场必须人工恢复成田地。
这天吃早饭时,他特别叮咛儿子吃的饱饱的,给他说中午要下地干活。到了打麦场,父子二人开始挖场面地。
“今天我挖多少地你也要挖多少地!反正你不想上学了,你以后就和我一起好好干活吧!”
干了大半晌,儿子累的气喘吁吁想要坐下歇歇,“起来,不能歇,今天咱爷俩必须干完一半!”
“爸,我以后再也不说不想上学了,一定好好学习,争口气,考个好学校。”
这位家长高兴得合不拢嘴,笑呵呵地说:“自哪以后,咱那娃还真争气,今年终于考上了名牌学校一一县华中学校!”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两个成语都是意思相反的。
事半功倍,付出很少就获得很大的成功或者效果。
事倍功半,付出很多但是收获很小或者效果不大。
首先讲讲事半功倍的小故事。
曾经有一个商人非常有头脑,有一天他来到西城,发现西城很多人的衣服都很单一,不是黑色就是蓝色;但是这里的茶叶特别好,是西城没有的。
于是他在西城开了衣服铺,里面有许多五彩六色的漂亮衣服;并且在东城也开了一间铺子,是做茶叶生意的。
结果,两个店铺生意都很好,挣了很多的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察好市场,市场有需求就必然会有生意;需求越大竞争越小,那么挣的钱就越多。
再讲一个事倍功半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木匠,他想做一把梯子,但是他没有木料,所以就去砍树,但是砍树没有斧子,于是就想自己铸造斧子,但是他又不会打造斧子,于是去铁匠铺向铁匠学习铸造斧子的技术;但是铁匠只收他做学徒不管吃喝,于是他又打算去种地积累些粮食,过了一年他积累好了粮食,于是才去找铁匠学习了铸造斧子的技术,又过了一年他才学会了打造斧子的技术,最后才终于打造除了斧子去砍树,砍完树之后,才终于造出了梯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本来可以走捷径的事情,木匠非要走远路。如果当初买了一把梯子或者拿东西和人交换到梯子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最后付出了很多,虽然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浪费了许多时间。
其他网友观点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他们的意思。
一、
事半功倍:只用一半的功夫确有了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获打。
该成语出自先秦·孟轲的《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六韬·军势》:“夫先胜者,先见弱於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
这个故事是关于孟子的,讲的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孟子有很多很多学生。一天,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到了有关于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师徒二人,从周文王谈起,谈到了齐王。说当时的周文王实行仁政,建立丰功伟绩。
现在齐国地大物博,天下百姓确苦于战乱,如果齐国也实行仁政一定会事半功倍。
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实行仁政,是可以使老百姓们高兴的一件事啊!实行仁政就是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这就是事半功倍的起源故事。
接下来给分享一个事半功倍的小故事。
毛毛虫的悲剧
从前,有一个人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大盆子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连,排成一个大大的圆形。当这些毛毛虫开始动时,像一个长长的旅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研究者在毛毛虫队伍旁边摆放了一些毛毛虫喜欢的食物,但这些毛毛虫如果要想得到食物就得解散队伍,不再一条接一条地前进。
研究者预料,毛毛虫很快就会厌倦这种毫无用处的爬行,而转向食物,可是毛毛虫没有这样做。它们沿着花盆边以同样的速度走了7天7夜,一直走到饿死为止。
这件事情就说明,这些毛毛虫遵守它们的本能、习惯、传统、先例、经验、惯例,或者随便你叫它什么好了。它们付出很多,但毫无成果。
那些失败者就和这些毛毛虫差不多,他们自以为忙碌就是成就,干活本身就是成功。其实在这个社会上,“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重要的是如何才能事半功倍。
二、
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
该成语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要做善事,靠着善书教化人,终究事倍功半。”
意思为做人呢要多做善事,靠着好的书去教导感化他人,是事倍功半。
接下来分享一个哲理小故事。
你还有冲击挡板的激情吗
心理学家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挡开。
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它失败了,但它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起第十次猛烈的攻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十三,第十四—-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了。
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已经不再攻击小鱼了。它依然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它放弃了一切努力。
(以上图片等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我删除,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我平时公文写作多一些,这方面深有体会。
比如写一个领导讲话稿。
有的领导会把自己想讲什么提前告诉你,以免写错方向,更敬业一点的领导,甚至会把框架搭好,直接让你填内容即可,这样写出的稿子,大方向不会偏,重要观点不会错,主要内容不会漏,工作效率自然高,事半功倍不好说,但是肯定比自己琢磨要快很多。
有的领导则相反,布置任务就一句话:你先想想。我怎么想?我能想什么?我该想什么?绞尽脑汁憋了个提纲,拿过去请示,也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觉得言语之间隐隐约约好像缺那么点劲儿,哪里缺?缺什么?又是一句:你再琢磨琢磨。这个确实太考验人,老同志没关系,多多少少能摸着点门道,新同志几个回合下来,肯定怀疑人生。事倍功半也在意料之中。
当然,从自己角度来讲,平时注意观察积累,即便领导不说怎么写,按照领导的以往风格,基本上也能写个八九不离十。
这需要前期事倍功半的厚积,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