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由于缺乏实践的检验,西方学者普遍地把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称为“共同认可的理论结构(paradigm)”或“模式”。

根据提出这一名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说法和其他人对该名词的解释,它的含义是:“被一个学科的成员共同认可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所组成的全部整体内容。”应该指出,这里所指的“全部整体内容”仅仅需要学科成员们的“共同认可”,而并不要求“实践检验”,事实上,这一“整体内容”所包括的“信念”“价值”等范畴是不可能为实践所验证的。

很显然,西方学者普遍承认的作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理论结构”的西方经济学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西方实证主义的对科学这一范畴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的规定。因此,它不符合科学的要求。①[1]

paradigm一词很多文献也翻译为“范式”。这一概念得到很多社会学科领域的学者欣赏,因为这可以在缺乏实验基础的情况下为他们的研究领域找到科学性的安慰。但遗憾的是,“范式”这一概念所强调的被一个学科共同体“共同认可”的特性,却恰恰又是经济学的一大软肋。无论是斯蒂格里茨还是曼昆,都要在其经典的经济学著作中一开始就讨论经济学家们观点的不一致,并要为经济学家们可以有一致的共同基础而辛苦地辩护。从他们书中的标题就可清楚地看到这些讨论,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2.3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中“为什么经济学家意见不一致”“实证经济学中的意见分歧”“规范经济学中的意见分歧”。美国兰德研究所所长查尔斯·沃尔夫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的看法为什么不一致”①[2],他总结原因为四点:

第一,经济学家们使用的是不同的基准点(对此还往往不加以清楚地说明)。

第二,经济学家对自己的结论所适用的日期常常做不同的假设。

第三,经济学家们往往不愿意完全承认他们的无知。

最后,经济学家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价值标准。

人们甚至用很多讽刺性的语言来展现经济学家们的这种意见不一致,如:

“如果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也得不出一个结论”—— 肖伯纳。

“100个问题就会有3000个答案”——罗纳德·里根②[3]。

两个经济学家坐在一起,可以产生三个经济学理论。

为了表明经济学家们可以达成一致,斯蒂格里茨讨论了经济学家们达成一致的多个方面,它们是其《经济学》①[4]一书中讨论问题的绝大部分,包括稀缺性、激励、贸易、价格、金融市场、政府的作用、竞争性市场的效率、不完全竞争、创新、不完全信息、充分就业时政府支出的影响、货币中性、增长、失业、当经济低于生产能力时刺激经济、过度刺激经济的影响、存在过剩生产能力时对供给方的影响、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严重衰退时期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除了正常的书目章节编排外,斯蒂格里茨居然把这20个他所认为的经济学家们的共识编成另一条线索贯穿到全书中。

其实,学者们对相同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看法并不能说是经济学领域的特殊现象,而是一切学科领域都可能存在的情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菲涅尔等人的光的波动学说,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学等在一开始都受到过同行的质疑,甚至长时间的质疑,这本是科学发展中很正常的现象。

另一方面,被一个领域的学者们一致认可的观点也未必就一定是正确的。热质说就长期被物理学界一致认可,但后来又被物理学界一致地放弃了。库恩的范式概念很想表达的是某种科学共同体一致公认的方法,而不是某种一致认可的观点和看法。但他只是提出了科学界共同遵守方法的存在,却并未能深入研究这种方法是什么。通过这种共同的方法,科学可以通过一致认可的途径去发现、检验科学的知识。其实这一套方法就是我在《实验、测量与科学》一书中所讨论的数学和测量等纯科学体系。

[1]①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88页。

[2]① 美国《新闻周刊》,1981年11月2日。

[3]② [美]曼昆(N.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4]① 斯蒂格里茨著:《经济学》(第二版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汪涛,“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和“科学经济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上海析易船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