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指什么意思(干戈的含义)

干戈是什么意思?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玉帛:玉即玉,帛为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

干戈就是兵器的意思,借指战争或者争斗.

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三仞(八尺为一仞)高的城池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别的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发现这一情况,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干戈是什么意思啊?

干戈有好几层意思:

一、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具体“干”指盾牌,上古时期,秦称“盾”,山东六国称“干”,“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

二、指战争。
1、《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2、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奋,《韶》《夏》作则文儒起。”
3、宋 王安石 《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三、指兵士,武力。
1、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武曰:‘吾以吴干戈西破楚,逐昭王而屠荆平王墓。’”
2、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

四、古代武舞。
1、《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於东序。”孙希旦集解:“干戈,武舞。”
2、宋·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然习其射御於礼,习其干戈於乐。”

干戈和玉帛分别指什么

干戈指打仗,玉帛折叠式玉器和丝织品。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干戈和玉帛都是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朝聘等场合所用的礼器,比喻礼尚往来。变刀兵相见为玉帛相往。化解战争变为和平,因此就有了刚化干戈为玉帛的说法。

干戈哪个是指防御武器

干戈指的防御武器是盾牌和长矛,且古代战场上使用的盾牌大多做成长方形、梯形或圆形,在盾的背面都有把手,用来抓握,而戈是一种装有长柄的冷兵器,它主要用于啄击、钩杀和投掷。另外戈起源于原始人群的狩猎工具,最初是模仿兽角和鸟喙的形状,将兽角绑在木杆上,以延长人的手臂的作用距离,这就是初期的戈的雏形。从殷周到春秋时期,戈一直是战场上的一种主要作战武器。

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是指什么

“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指兵器。

“化干戈为玉帛”中,“玉”即玉;“帛”指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

“干戈”代指兵器,借指战争或者争斗,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化干戈为玉帛”出自于《淮南子原道训》中的“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四周星是指什么

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四周星指的是文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的四个年头。这句诗是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

干戈和烽火代指什么

烽火指的是安史之乱;干戈指的是南宋末年和蒙古的战争。烽火出自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大乱。干戈出自文天祥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句,文天祥为南宋爱国将领,兵败被俘,誓不投降元朝。干戈代指战争,诗里面借指宋蒙之间的战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