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作者: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原文及译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狐裘:狐皮袍子。锦衾: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dū)护铁衣冷难着(zhuó)。(难着 一作:犹著)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瀚(hàn)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纷纷暮雪下辕(yuán)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辕门:军营的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和关注。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及原文.jpg”/>
网友提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及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谁?你如何评价这首诗?
优质回答:
野渡回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岑参。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奇特”上。
首先是奇特的大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写雪早。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是写雪大。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是写雪寒。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写雪奇
其次是奇特的严寒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是写寒的范围大。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这是写寒的程度,寒的厉害。
再次是奇特的意境
奇特的意境体现在二点。
一是描写的雪景画面奇特。
二是描写的送别画面奇特。如诗句:山回路转不见 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给人丰富的联想,很奇特。
最后是奇特的情感
诗人把原本离别的悲情别绪,写的热烈慷慨,波澜壮阔,很大气,很奇特,丝毫不见悲凉的气氛。
总之,岑参的这首诗,以其奇特的描写,奇特的构思,奇特的意境以及奇特的情感抒发,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水平,是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很值得研究。
以上是个人的阅读体会,供友们参考。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问答邀请回答!
如果没记错的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古诗,在我们那个求学年代是列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篇必须背诵的课文,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如今记忆犹新。原诗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据史料记载: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少时勤奋,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
长安收复后,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
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与王之涣、高适、王昌龄、李颀、王维统称为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白雪歌》可谓岑参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给人的艺术感受简单地从一下几点分析:
其一,北国大漠,胡天八月。作者紧扣风雪冰寒,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画龙点睛,抓住边塞的风猛雪早的特点。
一个“卷”字刻画出席卷一切的塞外朔风的威力,使我们似乎听到塞风的怒吼;
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疾风与边地特有的经冬不枯的 劲草搏斗的情景;
一个“即”字则又道出了边地早雪的气候特征和诗人的惊讶之情,炼字精准,尤现诗人的功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之句,用夸张的手法,既描绘出冰块的高大,又写出了冰封地区之广,茫茫瀚海,纵横冰斜,画出 了一幅银白世界的壮丽图画。
诗中对寒冷的描述,更具艺术魅力,用一种衬托的手法,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等寒衣,都难以防寒的描写;“角弓”被冻得变硬以至失去控制,“都户铁衣”冷得难以著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不抽象写寒,而是通过身边的器物,与人的感觉来衬托,更使人感到严寒的威力,表现出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 因为“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边塞将士中实有之物,使人觉得言之有物,真实可靠!
其二,这首《白雪歌》在表现在饯别与送别场面的描绘上别具一格。在宴别时,用“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具有异域风情的乐器,添加了异乡的情调。 特别是当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天山雪路之后,诗人将视线停留在友人雪中留下的马蹄印上,通过伫立凝望, 将依依惜别的怅惘之情与思乡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言尽而意不尽,以景结情,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岑参所写的边塞雪中送别,诗中所见不多,所以流传后世,千古绝唱。
其三,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后一个特点是:气势雄伟,色彩鲜明,自然奇观,以粗犷有力,景物宏大。
且看“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景物是何等阔大,视野又是何等开阔;“风掣红旗冻不 翻”的景象又是何等奇特,这些都是边塞的自然奇观,身处关内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未辟之境,经过艺术创造,令人耳目一新。“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上, 诗人又摄取了一个“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镜头,用鲜红来映照茫茫雪海之洁白,强烈的色彩对比,具有雄浑、悲壮的美学思想。
最后,在写作手法上,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结合,奔腾跳跃,转换自如,脉络清晰,章法严谨。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立体平面结合,错综多变,波澜起伏,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这首《白雪歌》是唐代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难怪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矣!
再次感谢问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