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属什么?
斯夫,不舍昼夜。日夜更迭的每分每秒,我们都应珍惜。古人用十二时辰记录自然和生活,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寅时.jpg”/>
网友提问:
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寅时?
古代的午时三刻是现代时间的几点钟?有什么讲究?
优质回答:
午时三刻听的人大多数都是从影视剧里面了解的,而且都是一些关于古代官场的影视剧,里面经常有一些台词叫做“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从这方面来看午时三刻在古时候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人对阴阳的理解比较透彻,午乃代表阳,为什么能代表阳呢,因为午在一天中属于阳光最火辣的时候,但是并不是最热的时候。
在我们现在的时间计算里面一刻钟等于14分24秒,也可以叫做15分钟,古人在对于天文方面的理解和计算其实已经非常的先进,几乎跟现在计算的差不多,也可以说现在的时间概念就是源自于古人的时间概念之上形成的,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其实超出我们的想象,自唐代以来我国古代就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又分为初午和正午和晚午。
中国古代还把十二时辰用十二生肖来代替,子时为鼠从晚上十一点到一点,十二点为正,丑时为牛,凌晨一点到三点,寅时为虎从凌晨三点到五点,卯时为兔从五点到七点,辰时为龙从早上七点到九点,巳时为蛇从九点到十一点,午时为马从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十二点为正午,未时为羊从下午一点到三点,申时为猴从下午三点到五点,酉时为鸡从傍晚五点到七点,戌时为狗晚上七点到九点,亥时为猪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三刻其实就是正午时分的三刻时间,在清朝以前中国的时间是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为一百刻钟,在清代改为一天十二个时辰九十六刻,午时三刻基本上的时间就是中午时分在接近十二点钟左右,这个时候的太阳接近正上方,属于阳光最火辣的时候,古人认为这个时候的阳气最重,故为正午时,十一点钟为初午初午三刻接近正午是太阳处在一天当中的巅峰时间。
在这上面还有不同的地点来划分,在中国古代陕西西安和北京相差约几十分钟,但是当时中国古代的都城早期都是西安,后来改到北京,但是在犯人行刑上面并不是按照北京的午时来的,而是仍然按照西安的午时三刻来实行,北京的午时三刻刚好为西安的正午时分,大约是11点45到12点之间。
在中国古代有说法杀人是属于阴事,特别是对一些被认为是恶贯满盈的人,这些被认为是恶的人人属于恶人阴气非常的重,在斩杀之后这些人的阴魂会继续存在作恶,纠缠参与办这个案件的相关人员,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只有在阳气最盛的午时才能让这些阴气盛的阴魂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基本上都是午时三刻行刑的原因。
当然这些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现在的看法是挑选这样的时间点只是为了让自己有安慰而已,并不是真正的什么阴魂不散纠缠不休的事情,只是古人的一种迷信的想法而已,当然对于古人从事杀人的行为来说,内心没有一点愧疚和亏心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被杀的人谁都不敢保证一定是恶人,甚至有不少不该死的人被冤死的,从事这种事情长了内心说没有一点害怕那是不可能的,寻求一些内心安慰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说法是中午开始人在这种烈日时分会显得特别没有精神懵懵欲睡,在这个时间处决犯人犯人的痛苦会小很多,属于基本的人性考虑,当然有人认为在半夜人最困乏的时候处决不是更好吗,主要原因是首先夜晚是阴气最盛的时间,处决死人非常的不吉利,再者处决犯人的目的一般都是惩戒行为,为了起到警告作用 ,半夜处决没有人去看起不到警示的效果,而且迷信的说法半夜杀人容易鬼缠身一辈子的事情,所以选择在午时斩首。
其他网友观点
“午时三刻”这一词,我们常常会在古装电视剧中犯人被行刑时的场景中听到“午时三刻问斩”的台词。
那么古代的“午时三刻”是何时间?这就先要从古人的时辰划分说起。古人是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注意:这个“刻”指的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午时”大约就在我们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则正好将近十午十二点,此时,太阳正是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古代为啥要选在“午时三刻”来行刑?古人认为,杀人毕竟是件“阳事”,就算是被杀的人罪有应得,但他的鬼魂也会前来纠缠,会对在场的法官、监斩官、行刑剑子手十分不利,而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则可以压治住鬼魂。这也是选在午时三刻行刑的原因。
另外还有个原因,“午时三刻”的时候,正是人的精力最弱的时候,也就是最易犯困的时候,此刻处决犯人,犯人的痛苦会小一点。这也是说午时三刻行刑,也是为犯人着想。
其他网友观点
严格地说午时三刻就是午时辰第三刻,指当地时间十一点三十分至四十五分。时间是六十进位制,六十秒为一分,六十分为一小时,一天一昼夜为二十四小时。我国古人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每个时辰又分八刻,每刻十五分九百秒。十二时辰又用十二地支代之,子起亥终。子时是23点至1点,午时是11点至13点。
卯酉分昼亱,子午分阴阳。古人把卯起到申定日昼,西起到寅定为夜晚;把子到已定为阳,午到亥定为阴。子为日始,亥为日终,亥尽阴极阳生,已尽阳极阴生。子午相对定阴阳,卯酉相对论昼亱,已亥是阴阳临界,寅申是昼夜临界,亥子是日与日临界,也是阴阳分界,已午是阳阴分界,也是日半前后分界。用细论,已亥不用后四,子午不用前四,特别是后二,前二,原因是怕日与日分界不清,阴阳不清,昼夜不清。用时应以地方光黑时为准,要注意地方光黑时差。自球自西东自转而生太阳东升西落,昼夜光黑不同有时差。我们现在使用的北京时间,是指东经120度线的光黑时间,严格说是杭州时间,广州在东经113度左右,广州光黑时比杭州迟了20分左右,也而迟了一刻多钟,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看小说电视,常见说,午时三刻推午门外斩首,午门是正南之门,这是多以坐北朝南而论,有北高尊南低卑习惯,午门外即出屋外为野不属屋宅内管了。为何选午时三刻斩杀罪犯?说法不一,这与古人迷信有关,重阴阳说有关,与工作习惯等有关。
其他网友观点
古代的午时三刻,是现代的中午12时30分,已经过了上午。这时当空的太阳开始向西偏移西下了。古时是一个昼夜24小时被划分成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2小时120分钟,以30分钟为一刻而没有四刻之说,因为四刻也就是下个时辰的开始了。这和天极八卦图阴阳鱼周围的符号相似,逢三进一。
其他网友观点
在古典侠义小说中,经常能够看到“午时三刻”开刀问斩的情节——虽然往往在这时,或有人大喊“刀下留人!”;或是有人脱得赤条条地,轮着两把板斧劫法场,但不管怎样,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午时三刻依然是砍头行刑的代名词。
那么,午时三刻对应着现代时间的几点钟呢?
古代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同时又按照滴漏壶上的刻度,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照此计算,午时三刻大约在中午11点45分左右。此时,太阳悬挂当空,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处决人犯则属于“阴事”,以至阳克至阴,这就是小说中午时三刻行刑的理论依据。
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午时三刻行刑的相关律例。在唐宋时期,每年的立春到秋分的这段时间,加上二十四节气、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大斋戒等日,甚至是每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都不允许行刑,即使行刑,时间也多在未时到申时,这一惯例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因此,午时三刻还是属于小说家的文学创作手段,不必认真~
我是衔笔书史,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