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起源(对联的来历简介20字)

对联的来历,对联的来历起源?

春联最早的时候不叫“春联”,而是叫“桃符”。

桃符的起源很早,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的。

据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上古神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老百姓惊恐万分,却没有什么东西能降住它!

图片来源于网络上古神兽

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降魔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妖魔。于是民间便传出,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近,后来这样的桃枝便被称为“桃符”,就这样桃符便流行了下来!

春联的真正普及开始于明朝,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下令每家每户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的春联是写在桃符上,后来被写在了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色的,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及少数情况例外!

比如庙宇一般用黄色,守制(亲人去世服丧)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明太祖朱元璋

贴春联的寓意是为了表达汉族劳动人民的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也俗称“对子”“春贴”“对联”“门对”等,春联也雅称“楹联”!

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形式,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每个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挑细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更多的喜庆气氛!

#文化大拜年#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对联的来历简介20字.jpg” />

网友提问:

对联的来历,对联的来历简介20字?

春联的起源是什么?

优质回答:

对联是我国文苑中一种独有独立风格的艺术形式,什么是对联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尚未定论,比较能为人们接受的观点是,最初是先有春联,然后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相继出现了其它对联形式。

对联是写在纸上,张贴在门上,也叫春联,春联是由桃符,又称桃梗,发展而来。

桃符是一种旧社会封建思想,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科学认识。年认为是一种怪物,农历十二月三十,认为诸神退位,鬼域放肆的一天,所以用桃木画符压邪。求助神荼,郁垒显灵保佑,驱魔避邪。据历史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每逢新年人们就两块桃木,分别画上神荼,郁垒,挂在大门两侧,求得来年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桃符不再画神荼和郁垒了,用书写二神之名来代替,形成了二言对子,是对联的雏形。

人们通过用书写的方法来代替一些吉利话,所就慢慢引起了墨客的雅兴,都用各人智慧随着题上两句诗,产生现在所谓的楹帖。成为了言志,抒情,写景,祈福,志庆,的艺术形式,“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翰林学士最早流传下来的春联了。

对联的出现以来,给对联的形式的产生打好了基础。对联的形式各有不同,突颖而出,扩大了对联的应用范围,从神堂到茶楼,从书房到卧室,从商场到民舍到处可见。从各种形式以诗,词互相往来,以联会友,从思想上和艺术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所以对联从我们古老的土地上生存了一千多年。

从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它产生一直至今,从风格上是上下对联,字数要相等,各伺独成一句或数句,上下联位置相对的词,要求词类相同,但意思不雷同和近似。在词性相对中,切忌犯合掌的毛病,上下两联,平仄要交错,对仗,音韵才和谐,使它的句子精悍,适用性强,其有独特的魅力,对联的的起源和它的根深叶茂,不但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而在异国他乡,世界各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他网友观点

诚谢邀请。

据我所知,最早的对联起源秦朝,古时一直称为桃符。对联文化是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就有雏形。由于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了独立文体。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山不墨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国泰民安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十分喜欢对联,所以愿意回答此题。要说对联的出现在古时的中国不是偶发事件,因为自古华夏不缺才子,它的出现只是早晚问题,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大家现在公认的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唐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所做。也有认为是那时期的学士辛寅逊所做。内容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现在这段历史已经被改写,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的最新发现显示,有一本遗书记录了12副春联,作者是刘丘子,时间是开元十一年(723年),比孟昶的对联要早240年。内容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并且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以后大家还是尊重历史,记住这幅中国最早的对联。

可见在唐朝的初年已经有了对联。那么在此之前人们过年是怎样打扮门庭的?那时是在门的两边悬挂桃符,就是桃木做的类似现在对联尺寸的桃木板,上面刻有辟邪的降鬼大神“神荼、郁垒”。到唐朝时改成秦叔宝和尉迟恭的。不过那时没有官方的统一部署,相信挂桃符和贴纸质对联的都会有。之所以是有桃符演变成春联,肯定是古人也嫌挂桃符太呆板,没有新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

对联的真正官方推广是在明朝,朱元璋特别喜欢对联,每至春节发动官员文人大写特写,每户必贴,由此对联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最有名的是朱元璋为一家屠户写的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其气势之大和贴切完美都是后人无法相比的。

其他网友观点

春联的来历起源于五代十国的蜀国国君孟昶创写的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幅对联也历史上最早的对联,也是对联之祖。新年,纳,享受着,余庆,相当于现在的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人民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嘉节号长春,人民的生活如同春天,蒸蒸日上。从此人民每到过年都写对联贴对联,使桃符更新,对联是人民一种向望和追求美好的生活的新开端。

其他网友观点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上的联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传之己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其起源根据宋张唐英著《蜀梼杌》中说:“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但这种春联当时还是写在一种约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的,称为“桃符”。宋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种桃符。孟昶是五代时后蜀的国君,其国为宋所灭,但这种题桃符的形式,到了宋代就被推广用在楹柱上了。真正把桃符设为春联,据传还是朱元璋当皇帝后开始的。明朝定都金陵以后,除夕前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门口都要贴春联一幅。由于皇帝的提倡,楹联这一文学形式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仅婚丧喜庆用它,些名胜古迹,驿舍茶亭,官厅试院,楼台亭阁,都少不了一幅楹联,而这些名联本身又成一种胜迹,供人观赏,乃至后人口口传诵,历久不磨。

与对联的来历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