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的由来,你知道洞房的来历吗?
很久以前,人们习惯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牧举。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唐朝诗人宋庆馀在《近试张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可见,“洞房”美称的由来己很久。但何时何谓将新房称作“洞房”呢?
?
相传,远古时期,陶唐氏尧称王不久。非常关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亲临牧区问苦,忽然传来一般幽香,远处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执火种飘然而来,。尧王惊呆了,问牧民才知是鹿仙女,从此尧王食不甘味,一心惦着仙女,决计下山寻仙。
尧王带领四个大臣访仙于晋南“仙洞沟”,久觅不得。忽见一俏丽梅花鹿悠然从姑射仙洞走来,尧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见时,一条大蟒突然窜出,直逼尧王,尧王措手不及。只见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顿时颤抖不己,仓惶而逃。
尧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丽动人,两人一见钟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话佳缘从此喜结成了。
他们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时祥云缭绕,百鸟和鸣。到了傍晚,结鸾之时,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顶,耀眼夺目,光彩照人。从此,世间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
?
入洞房的来历
中华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从来没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
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
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制止了群婚,结束了野蛮里代,人类文明时代最初就从此开始了。
过惯群婚的人类时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对刚刚统一了的部落联盟来说,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新联盟的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婚发生打架斗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黄帝为这件事经常愁眉不展。他找来身边的大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多次商议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谁都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天,黄帝随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发现一家人住着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周围用石头垒起高高的围墙,只留下一个人能出进的门口。这个发现立即引起黄帝的兴趣。当天晚上他就召来身边所有的大臣。黄帝说:“我有个制止群婚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都议论一番,看行不行”。众臣都叫黄帝快讲。黄帝说:“今天咱们看了群民们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办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别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这女人已结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则就犯了部落法规。”
黄帝讲完这个主张,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鸿,力牧等人的支持。众群建议叫仓颉写个法规,公布于众,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垒高墙,凡儿女们一婚配,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群婚这一恶习就这样逐渐消失了。
?
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彻底改变过来。也有一些群民一时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据说,有一对狩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由双方家长说好婚配。举行婚礼后,双双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开始觉得整天只陪伴一个女的,有啥意思,还不如群婚好,喜欢哪个就陪哪个,一天可找两三个。木苗也觉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着一个男人过,实在没乐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个男的就相爱几天。过几天不喜欢了再找别的男人,多自由,由于两人都产生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趁着深更夜静,两人双双越墙,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饿,两人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一起了。为了保存生命,两人只好相依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饥。因迷路,一时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现在,他俩才意识到,眼下谁也离不开谁。有一天,两人实在又渴又饿又累,双双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两头上嗡嗡盘旋。石礅折了一根树枝,左右乱打,驱散蜂群。不料蜜蜂发怒,把两人蜇得鼻青脸肿。石礅发现蜂群是从树缝里钻出来,取出随身带的击火石,他叫木苗拾干柴,迅速点燃一堆大火,他俩从火堆里抽出火棍,朝着大树身上裂缝,一个劲燃烧。刹那时,蜜蜂烧毁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火焰从树缝伸进去烧毁了蜂巢,蜂蜜从树缝渗流出来。开始,他两人不知流出是什么东西,只是闻着芳香扑鼻,石礅用手蘸了一点,放进嘴里用舌头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尝了一次,二人断定无毒,赶忙拾了一些树皮,把流出来的蜂蜜全都盛起来。两人只好整天在森林里采蘑菇,蘸蜂蜜充饥。就这样在大森林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幸亏被黄帝手下狩猎能手于则发现,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来。
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担惊受怕,整天提心吊胆,只怕野兽前来袭击。谁也不愿分开,谁也离不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开,小两口从此建立起一个幸福家庭。这就是“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一直流传至今。
?
闹洞房的来历
闹房习俗看似简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来说,可谓遍及全国各地;从存在的时间来看,则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近现代仍流行。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闹房习俗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婚礼淳朴、肃穆。
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的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从中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代入洞房的由来.jpg” />
网友提问:
洞房的由来,古代入洞房的由来?
“洞房”一词的来历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汉语词的发展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历程,然后附带上文化色彩,进而形成特定的意义。“洞房”一词便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洞房”最初指幽深而又奢华的居室
“洞房”最初的含义并非指称新婚夫妇的卧房,而是指称居室、闺房。《楚辞·招魂》云:“姱容修态,絙洞房些”,此处“洞房”即是指称幽深且奢华的居室,此句意为幽深的内室里,尽是面容姣好、婀娜多姿的女子。
及至两汉“洞房”之意仍是延续《招魂》之意。汉代司马相如曾在《长门赋》里描述了失宠的陈皇后苦苦等待汉武帝的情景,她等到了天色将晚,也不见武帝幸临。当时的陈皇后只好“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此“洞房”仍非新婚之房,亦为幽深而奢华的居室。
另外,当时的“洞房”一词还常常与高堂并用,而且使用范围也很受局限,仅使用于宫廷闱苑之中,为富贵奢华的居所。如:
《盐铁论》:“高堂邃宇,广厦洞房。”《新论》:“居则广厦高堂,连闼洞房,下罗帷,来清风。”
“洞房”一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偏向于指称王公贵族的奢华居所,与普通人的居所并无关联。陆机《君子有所思行》云:“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此处“洞房”仍是描绘极尽奢华的居所。
“洞房”与开始花烛共用;逐渐用来指称男欢女爱的场所
到了北周,“洞房”一词第一次与花烛共同出现在诗句中,但仍不是新婚之洞房。庾信《三和咏舞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此“洞房”并非新婚之夜的洞房。
到了唐代,“洞房”一词逐渐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却用于指称男欢女爱的场所。如:
沈佺期《古歌》:“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墙头花》:“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乔知之《倡女行》:“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
以上“洞房”皆多是指称男欢女爱之所,借以描绘“闺情”的。
盛唐之时,佛教盛行,“洞房”竟然还用于指称僧人的山房,如王维有诗曰:“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中唐以后,“洞房”逐渐用来专指新婚之卧房
“洞房”一词,发展至中唐以后开始逐渐指称新婚卧房,且意义也固定了下来。如:
刘禹锡《苦雨行》: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朱庆馀《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以上“洞房”皆指称新婚夫妇的卧房了。后来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留下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
结语
“洞房”一词的发展比较漫长,最初指称王公贵族的奢华居所,与普通人的居所无关。到了北周,“洞房”第一次与花烛共用,但仍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到了唐代,“洞房”一词逐渐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却用于指称男欢女爱的场所。中唐以后,“洞房”开始指称新婚夫妇之卧房,并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三分钟历史来回答!
“洞房”在刚开始并不是指新婚的新房,“洞房”刚开始就是指房子,挖的洞做的房子叫“洞房”,在由于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就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的诗句。
直到唐朝,才开始用“洞房”特指新婚房,洞房花烛夜来形容新婚之夜。诗人朱庆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后来又有了闹洞房的习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来说,可谓遍及全国各地;从存在的时间来看,则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近现代仍流行。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现代结婚闹洞房也成了结婚的重头戏!
历史很复杂,让我帮你整理,关注三分钟历史,每天为您讲述一段尘封的历史!
其他网友观点
洞房一词出现很早,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中就有“悬明月以自照,徂清夜于洞房“。但这时洞房是指幽深的居室。唐代中期后才慢慢引申为新婚住房为“洞房”。特别是到宋代随着巜容斋随笔》中“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佳句的广泛流传,才做为新婚夫妻新房的专用词固定下来,称为“洞房”,并流传到至今。
其他网友观点
大家好!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洞房的由来相传在尧称王不久,到牧区去考察民情!偶遇一位仙女,青春靓丽!美丽动人!尧顿时一见倾心!下决心准备将这位仙女追求到手。
于是尧就开始前往晋南"仙洞沟"去寻找这位仙女,一路上餐风露宿!还有狼虫虎豹的袭扰!尧都没有退缩,终于在姑苏仙洞找到了这位鹿仙女,鹿仙女被尧的诚意打动了,于是一人一仙喜接连理!
他们在姑苏仙洞完婚,婚礼当日,洞中仙乐飘飘!百鸟争鸣!晚上结鸾之时,洞中神光突现,光彩照人!
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尧和鹿仙女,就把婚房称为洞房!而这一称谓一直流传至今!
其他网友观点
洞房,一开始并不是指结婚的婚房。而是出现在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一句话“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里描述的是失宠的陈皇后等待武帝来。这里“洞房”是幽深豪华的居室。
等到了中唐时,“洞房”才渐渐引申为新婚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