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的四个要素?

第一,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文化强国形象,有一个鲜明有力的为公民所自信的文化精神。第二,要有一大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第三,要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第四,要建成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

文化强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核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强国标志

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协同发展;

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

二是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领域运行的轴心原则就是不断地自我复制,自我表现,自我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如果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新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文化软实力就会转变成文化生产力。

三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

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大幅提高,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其占到GDP比重的8%—10%,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一、 扫除障碍

实现文化自信,有许多障碍,主要是两大障碍:一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落后挨打以后,许多洋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中国人为了改变现状,也认为是传统文化的拖累,为了救国保种,起来闹革命,极力批判传统文化作为号召。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必要的。到了现在,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一下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再全盘否定,做出有分析的评价。如果不能扫除这个障碍,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全是封建主义糟粕,怎么可能产生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二是以西方的学术理论为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一大障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千差万别,都以西方文化为正确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不同的都是错误的,这怎么能有自信?有一教授在会上说中国没有哲学,没有管理学,没有逻辑学…..没有这个学,没有那个学,什么都没有,只有糟粕,哪能有自信?复兴什么?不能扫除这个障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全盘西化。

我们研究这些问题,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从观念出发,说什么孔子已经死了几千年了,早就过时了,不予理睬,那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或者说孔子思想没有合理性,怎么会流传几千年。这也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学习历史,了解文化

文化是广泛复杂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产生的,经过长时间流传下来的。因此,必须学习历史,才能了解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自然不了解文化。中华民族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关于写史,有两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现实;二是善可为法,恶可为诫,无论是非成败,都有教育意义。因此,“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就可以预见政治势力兴衰成败。中国几千年中形成的“二十四史”,先是哲学家提出治理天下的方案,政治家付诸实践,历史学家进行归纳为,展示兴衰成败的因果联系。后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再重复这个过程。几千年反复归纳为,提高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形成了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世界历史文化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弥足珍贵。

举个例子,中国在三千年之前,在《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稳定了,国家就太平了,政权就巩固了。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归纳为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结论。后来的历史一再证实这个结论。秦朝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实力强大,堪称无比。由于秦朝当政者企图让天下人民为他服务,不久就被人民所推翻,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历史上一再被验证。王莽开始做一些得民心的事,得到拥护,没有政权而有政权。他掌权以后,自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做出许多不得民心的事,人民就起来,推翻了“新”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动乱了几百年,隋朝统一天下,实力自然很大,不久又被李氏推翻,唐太宗李世民在归纳为当皇帝的经验教训时说:“为君之道,须先存

百姓。”(《贞观政要?君道》)黄宗羲说:“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就是指天下人民。这是中国传统的民主思想,也就是民为邦本、民为君本的思想。许多官员以为民是最底层的,容易受欺负,那些在人民面前作威作福的酷吏贪官,早晚都要被人民所打败。贾谊归纳为说:“民无不为本”。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君的根本,官吏的根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政治智慧的核心。有了民本,就必须施德政,讲和谐,倡仁爱,求大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讲民贵君轻,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讲“吏为民役”(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即公仆思想),三百年前的黄宗羲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民本思想没有间断,流传了几千年。虽有改朝换代,民本保留至今,应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比较研究,认识精华

不学历史的人不了解文化,要说比较,只能比较眼前的事实。一个人在那里吃鸡,你可能羡慕他,要是知道他的鸡是偷来的,还羡慕他么?要是看到他因偷鸡挨了一顿打,还羡慕他么?有人发了财,升了官,许多人羡慕,如果知道他是通过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手段弄到的,也许还会羡慕他运气好。古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坏事做多了,必然要倒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他倒霉时,被关进监狱,有家不能回,有钱无处花,那时,还有人羡慕他么?早知如此,悔不当初。没文化的人将人生当儿戏。过去有没有文化,就看他是否识字;现在领会了文化精神的,才是有文化,虽然识很多字,甚至还懂几门外语,做事没有文化精神,还是属于没文化。

儒家提倡孝道,从孔子以后,说孝不断,五四时代许多文人批判孝,说孝是封建主义糟粕。说孝对,还是批孝对呢?这就需要具体分析,所倡孝是什么内容,所批孝有什么道理,不具体分析,就弄不清楚。五四时代批的是愚忠愚孝,孝于亲,忠于君,忠君为大孝。还有一种说法: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有错误都是儿子的,没有父亲的。父亲有什么错误,都要隐瞒下来,所谓“子为父隐”。看看批孝道,讲的有道理。还有“二十四孝”,也有批判的文章,我也多有同感。当我读了先秦典籍,从《孝经》《论语》和《孟子》《荀子》都看不到这类说法。为什么?儒家讲大义灭亲,也讲谏诤和子为父隐。好像相互矛盾。我以为义有大中小之分,大义灭亲,如李世民为了大义,杀兄杀弟,是大孝的表现。中义,对父要谏诤,才能使父不隐于不义。小义,不要宣扬,要隐。这就否定了父亲没有错误的说法,也否定了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的道理。《韩诗外传》卷八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更有说服力。

现在的中国,地域广大,民族复杂。人口众多,能够和谐统一,从来没有宗教战争。民族之间有过矛盾和战争,终归于大一统。虽有过分分合合,改朝换代,中华文化一直传承至今。这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许多精华所综合产生的结果。首先,中国早期讲协和万邦,强调和谐。其次,中国尊崇道义作为和谐的基础,对民施以德政,对弱者要帮助,对少数人要照顾,反对“以众暴寡,倚强凌弱,以富压贫,以智欺愚”,希望让每个人都享受幸福。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大同理想,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通之处。现在,中央提出脱贫攻坚,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既是一种大创新,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文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我们应该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急需
  • 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