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融让梨读后感100字,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优质回答:
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他博学多才,广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然以礼让闻名,但却有话直说,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敢言以及对汉朝皇帝的效忠,最后使他丢了性命。当时的曹操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才干,但是孔融的名气,却使诡计多端,野心勃勃图谋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担忧。由于担心孔融会破坏他的计划,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杀了。
孔融被杀时,年龄才55岁。他虽然寿命不长,但却为自己建立起爱国学者与礼让之士的美誉。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他的机智与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发生在他四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叫孔融选一个来吃。他选了一个小的,父亲便问他为什么不选大的?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传说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应该留大的给哥哥吃。
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礼让的例子。礼让是一种美德。孔融的礼让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他网友观点
你好,题主好。
我是聿远,文化领域原创作者。期待您的关注。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题主问;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的回答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精心包装出来的奇葩果。是扭曲人性的。孔融的让梨,让掉了其兄一条命。
为什么这样说呢?四岁的孔融再天才也恐怕无法说出我们小学课本上孔融让梨中的谦让大梨的理由。
孔融的天才是真的吗
让我们来看看孔融让梨后回答父亲问时说的话。
故事大家都熟的不能再熟了,孔家要分梨,孔融先拿,结果挑了个最小的。
爸爸问他:“这么多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只拿个最小的呢?”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他老爸又问他:“你不是还有弟弟吗,他不是该拿最小的吗?”
孔融又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乍一听好感动,怎么说都有道理,太懂事了。可是再一想,那句话是像四岁小儿硕的话。就是换个现代的大人如果没有心里做好预案,突然一问十有八九不可能回答的如此面面俱到,头头是道。
所以,这样扭曲人性的故事不听也罢。
这个故事应该是孔家见孔融聪明伶俐有发展前途,同时为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要,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需要。说白了,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级别不到,不能享受。
故事外的故事
很久以前听到一个段子。有一个学校,新学期开学要发新书,因为有本书很脏,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自愿要脏书,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后让学生一个个上讲台。凡是违心说要脏书的学生,不但没得到脏书,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培养有如此心机的孩子难道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如此的教育结果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里,社会上,职场中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而且往往活的很好。那些埋头苦干,不善言辞,不会欲擒故纵,欲取先纵的人往往出力最大,获利最小。是现代版的被迫让梨。
就说这次抗疫中,那一声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怒吼感动了多少人。
孔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孔 融 (公 元 153年 ~208年 ),字文举,鲁 国 (今山东曲阜) 人。汉献帝时任少府,因不满曹操的作为而被免职。好士待客,声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杀。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儒,为建安七子之首。
在后汉书中,评价孔融为志大才疏!
事实也如此,孔融被黄巾军f打的落花流水,实在没地方去,于是就投奔曹操。曹操刚开始还挺乐意,名满天下的孔融前来。
但是挡不住,孔融一个劲儿的作死。孔融仗着自己的身份,屡次讽刺曹操:
孔融说曹操和曹丕强抢袁氏妻女;又讽刺曹操远征乌桓;曹操觉的粮食不够吃,要求禁酒,也被孔融讽刺说妇人也误国,是不是也禁止。
曹操很生气,于是命人收集孔融的黑材料。刚好孔融有一次喝醉了口出狂言: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大概意思是,父亲和儿子之间,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当老爸的之所以要生孩子,不过是情欲罢了。母亲和儿子之间,也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只不过装在罐子里,倒了出来也就和罐子没有什么关系了。
有这样不孝的黑材料,曹操立马以不孝的罪名,把孔融腰斩于市,孔融的老婆孩子也一起被杀。
孔融在辩论和文化方面是有才华,但是在军事、内政以及政治上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孔融自持名声才气,想着无人敢动他。所以口尖利舌,口无遮拦。志大才疏。确有取死之道。
其他网友观点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 “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只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评价,我认为孔融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孩子,知道孝亲敬老。懂的尊敬礼让,不自私自利的孩子。这和孔融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教育孩子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让,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守规则。古人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现在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有求必应,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没有好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从小要培养孩子良好素质。无论对孩子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其他网友观点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 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其中,“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孔融是东汉文学家,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家、天下名士,而且是门第出身,其政治背景与立场与曹操有明显差异,成为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所加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陈寿著写《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该史书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残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仍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
其他网友观点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小孩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有一天,爸爸带着一篮子新鲜的梨子回来,因为孔融最小,就先让他挑,但是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都留给哥哥们。
这个故事贵在一个“让”字。幼小的孔融知道谦让,因此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谦让给了别人。小小年纪就懂得了“让”这也表现出了他的品德也为他后来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故事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以和为贵,懂得谦让,尊重别人的一种良好品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去谦让,这将会提高你的素质与提升你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尊重的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