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简介和事迹(梁思成简介及作品介绍)

梁思成简介

网友提问:

梁思成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优质回答:

本人研究明式家具、榫卯结构,从事美术工艺美术多年,对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了解。

梁思成先生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中国大地上的古代建筑遗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测绘和拍照,在地理空间上这需要跑很多的路,因为古建遗存遍及中国各省地,而且野外测绘是个很艰苦的工作,劳动量也很大,但这些从现场获得的实测数据,为后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为后来梁先生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由于对建筑历史遗存的实地调查与测绘,促成了梁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研究著作,比如《淸式营造则例》、对宋朝遗留下来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的注释,及《中国建筑史》等,还有发表的诸多论文。

3、对建筑文物的保护,不光中国,英美盟军在1945年夏轰炸日本时,哪些文物需要得到保护,避免毁于战火,盟军司令部在1944年就曾邀请梁思成先生圈划文物区域,日本的京都、奈良这两个古城没有遭到轰炸,能免于战火而被保存下来,这其中是有梁先生功劳的。

4、梁思成一生所做的事情,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来说是开头性的,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因为在他所在的营造学社之前,中国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应该说营造学社是第一个,在有明确的纲领,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大地上的古建遗存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

5、梁思成写了《中国建筑史》,营造学社的同仁们留下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著作及论文,这给很多人造成了一个错觉: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后人在这个领域已经没什么事情可做了,这只是个错觉。事实是营造学社同仁们的研究,只是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关于中国的古代建筑还有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对《营造法式》的注释,也主要是搞明白了中国古代建筑当中,大木梁架和斗拱的结构问题,也就是古代建筑木结构的构造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筑结构的技术问题。这样的问题由于木结构的建筑遗存还在,通过实物和文献记载的图样比对,破解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只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察。

但对于一些更高难度的问题就没这么容易了,比如中国古代建筑规划、布局、设计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建筑学界依然不能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即使能给出的答案也都是局部、碎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整个系统、能操控全局的答案,没有。

6、综上所诉,梁思成先生一生主要的精力是致力于对于古建遗存的研究,他不主要研究设计领域的课题,所以问他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谈不上。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大家如果有什么不同见解,也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互动探讨——半个木匠张均成 2019.10.29

其他网友观点

在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上,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梁先生的建筑手绘图,除了本身的精美,还连接着那些在战乱中消失的古代建筑,这些“肖像”是没有断绝的文脉,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其他网友观点

楼主去了解梁思成先生在任何百科的介绍就可以看出,梁先生虽是建筑系毕业,但不是建筑系毕业的就一定是建筑师,梁先生本人的研究方向是偏向于理论、史论的。所以要说具有怎样的设计理念的话,你可以去参考梁先生的书籍,从中可以看出梁先生对于建筑的理解,可以概想一下梁先生的设计理念。推荐梁先生的几本书:《梁思成谈建筑》《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大拙至美》,朱涛的那本《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也可参考。

其他网友观点

【口述人张锦秋,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建筑师】

梁先生对我说过,日本保存的隋唐时代从中国传去的古建筑,比中国保存的唐代建筑还要多,所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可不去日本

1954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梁先生是整个系的学术领袖和精神领袖,我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他,只是远远地看着他,很仰慕。从1961年开始,我留校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这才直接到了梁公麾下。

总的说来,梁先生是一位坚毅执著、亲切儒雅、睿智幽默的前辈,影响了我的一生。

他遗憾自己的书画“帅”味不足

我很荣幸见识过梁先生的才华,那真是出口成章,倚马可得。

1963年,他从广西考察回来,对“真武阁”那座古建筑十分赞赏,打算写篇文章,约我去作记录。

那是个上午,大晴天。梁先生的精神不错,在书房里迈着方步,一句一句地讲,偶尔停下来推敲一下个别词句,又继续说下去。我一字一字地在稿纸上记。大约一堂课稍多的时间,他讲完了,文章也成了。就这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全文就刊登在当时的《建筑学报》上。

梁先生的书房是向学生开放的。由于他社会活动多,出差时经常让我们到他的书房学习,说那里书多又安静,比学生宿舍的条件要好一些。

他的书房朝南,两个大窗子。房子的东面是他的书桌,书桌对面的西墙排满了书架。书桌右前侧是一条长沙发,左前侧是木茶几和靠背椅。小房子很简单,但让人感到很舒服。冬春之交,他还喜欢在书桌右角摆一盆“仙客来”。

这个书房等于是我们师生之间的一个课堂。梁先生经常坐在圈椅上侃侃而谈,我总是拉一把木椅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偶尔插话提个小问题。这样的场景现在想来都很温馨。

梁先生很健谈,经常妙语连珠,有时也偶发人生之感慨。有一回,谈到书画作品,他说作品的气质与作者的爱好并不总是一致的。比如他就很喜欢那种豪放的、有“帅”劲的风格,但是他自己的字和画比较工整,“帅”味不足。他说这是他一生的遗憾。当时我就设法安慰他说,您的罗马斗兽场那幅水彩不就挺“帅”的吗?他摇摇头,表示自己并不满意,理由是虽然这幅画表达了斗兽场的古朴与坚实,但笔触和色彩还不够洒脱,没有充分表现出宏伟感与历史感。

接着,他从案头上顺手拿过一份他的手稿给我看。他说,看到自己“帅”不起来,所以就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字,最起码要让人家看得清楚。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以后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伸胳膊伸腿地乱写“自由体”了,尽量把字写得工整一些。

竟然没有听他的话

梁先生对我很照顾,但是在一件大事上我却没有听他的话。

我的研究生课题定向时,梁先生正在研究宋代的《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他打算让我参与这项工作,通过系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却另有想法。

这之前,我参加了教研组组织的古建筑考察活动,莫宗江先生带队,他是梁先生的得力助手。我们一起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又到无锡、苏州、杭州、扬州、上海考察了古典园林,我彻底为之倾倒,觉得中国古典园林太有味道了,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想学这个,跟谁也没有商量,就决定论文要围绕古典园林选题。我当即就这样向领导作了答复。

事后我觉得自己好像犯了什么错误,因为有老师和同学批评我,别人想跟梁先生一起工作都苦于没有机会,你张锦秋怎么可以这样自作主张!

我认为有必要跟梁先生解释一下。那天我很忐忑,和往常一样走进他的书房。他笑容可掬地坐在圈椅上,询问我研究学习的情况。我说已跟随莫先生多次到颐和园听他现场讲解和分析,但题目尚未确定。我还说吴良镛先生对此也十分关心。

梁先生说话了,他说我虽然喜欢中国园林,但却没有系统地下过功夫。这方面请老莫来指导最合适了,他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不但对造型、尺度十分精到,而且对这种东方的美有特殊的感受,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情一景都能讲出许多道理。他又说小吴公(即吴良镛先生)能从规划格局上着眼,从总体布置上分析,这对于大型皇家园林的研究十分必要。他要求我认真向莫、吴两位老师请教,在深与博两个层面上进行结合,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他的这一席教诲,成了我研究学习中国园林的指南。

“为中国创造新建筑”

梁先生的建筑思想涉及建筑教育、建筑史学、城市规划、历史古城和古建筑保护等领域,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但(上世纪)50年代对他展开了全国性的批判,说他是“复古主义”,这顶帽子至今还没有完全给他摘掉。在有些人眼中“梁思成”这三个字上仍然罩有这层阴影。

我曾经花过一段时间,系统地研读了梁先生有关的文章。?1936年,他在一篇文章里就提出“我们虔诚地希望今日的建筑师不要徒然对古建筑作形式上的模仿,他们不应该做一座座唐代或宋代或清代的建筑??我们今日的建筑如何能最适合于今日之用,乃是建筑师们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怎么可以说是“复古”?

而且,他的“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思想是一贯的。1959年,他说:“我们的革新就是对传统的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使古为今用,使它们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利。”1961年,他在文章里说:“传统与革新的问题是旧和新的矛盾的统一的问题。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梁思成简介和事迹.jpg” />

与梁思成简介及作品介绍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