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厚墓志铭
网友提问:
柳宗元是怎样的一个人?
优质回答:
说到孤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作家周国平一句话:孤独是爱意味深长的馈赠。
作为中华古典文学精髓,唐诗宋词璀璨又唯美,孤独是其中一帧长盛不衰的内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是诗仙李白在良辰美景之下无人共饮的孤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诗佛王维背井离乡思念亲人的孤独;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一代词宗李清照国破家亡后一个人寻寻觅觅的孤独……
不同的际遇,带来不同的人生。同是孤独,各有千秋,从本质上来说,无不是因为爱的得到或者失去。
如果要论史上哪首古诗最孤独,很多人认为,非《江雪》莫属——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不妨想象一下:漫天大雪中,世上行人散尽,连飞鸟也无踪迹。在极度干净、极度冷冽、极度静谧的空旷天地间,依然有一叶扁舟,舟上坐着一位老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一动不动,宛如雕塑。
如此天寒地冻,他在钓雪?还是钓鱼?都是,也可以说都不是。他真正在钓的,是他内心那份浩荡磅礴却无处可倾泻的盛世孤独。
这位垂钓者,或者说这一形象背后的人,便是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河东(今现山西运城)柳氏家族。世人喜欢称他为“柳河东”,或者“河东先生”。
柳宗元
河东先生算得上官二代,家境好,上面又有人——唐高宗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乃是柳氏家族成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尘俗规则。后来王皇后败落,柳家上下又跟着遭殃。
身为柳氏家族一员,尤其作为家中独子,柳宗元自觉担起通过读书重振柳氏家族的人生使命。
柳宗元自小聪颖过人,脑子活,富有才学,13岁以文成名,少年得志。作为相伴一生的好朋友,刘禹锡这样评价他:“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
总之,出名要趁早,柳宗元做到了。
接下来的人生之路也算顺风顺水。20岁,高中进士。25岁,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放在今天,公务员考试对他而言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竞争激烈的仕途,凭着少年盛气与一腔热忱,柳宗元过关斩将,一路平步青云。
若干年过去,再回首,这应该是他最安稳也是最得意的一段时光。
公元796年,柳宗元24岁。他服完父亲丧期,与之前定下的娃娃亲杨氏结成连理。
柳母非常喜欢杨氏,孝敬且贤惠。她曾心满意足地表示,自从娶到这个媳妇,就像多了一位孝顺的女儿。
婚后两年多,杨氏因病去世。那一年,她年仅23岁,柳宗元也不过27岁。
岁月悠悠,道路坎坷,他再也没有正式续娶。除了自己后来一直遭受贬谪导致不便婚配之外,也因为与杨氏感情笃深,心中有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憾恨。
柳宗元写过一首悼念亡妻的文章《亡妻宏农杨氏志》,记录了妻子杨氏的生平籍贯、原生家庭的情况,还有她与丈夫以及家人相处时的柔顺贤良,同样也表达了自己老去之后“之死同穴,归此室兮”的意愿。
后来,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柳宗元自叹“茕茕孑立,未有子息。”盛年丧妻,孑然一人。迎风对月的夜色里,辗转反侧,孤枕难眠。
大概从这时开始,柳宗元开始体味到人生孤独的况味。
父亲、妻子相继去世,给柳宗元带来沉重打击。就如杜甫两句诗:“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柳宗元化悲痛为力量,经过自我调整,收拾心情,开始全身心用于实现仕途抱负。
正所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在朋友刘禹锡引荐下,柳宗元结识了唐顺宗统治集团下的一把手,也就是当时的翰林学士王叔文。
唐顺宗永贞年间,在王叔文、王伾两位朝廷重臣支持下,柳宗元、刘禹锡等一群有志青年,以匡扶社稷、安邦济国为己任,发动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
他们废除苛捐杂税,释放宫女,还她们自由,也像当下这样大力度拍苍蝇、打老虎。为了革除政治上的沉疴积弊,探索新出路,柳宗元等人将此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终因为宦官压制,仅仅八个月,这场改革就以失败告终。
那一年,柳宗元33岁。33岁,是柳宗元短暂人生的分水岭。
33岁之前,事业有成,婚姻一度美满,整个人生像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那样呈上升趋势;
33岁之后,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亲人相继离世,自己在仕途上连遭打击、倾轧,到死都没有等到出头之日。
公元805年,发生“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永州。
老母病故,幼女夭折,房屋失火,在遭受这些重创的情况下,境由心造,言为心声,柳宗元写下代表作《江雪》。那时候,他必然孤独至极。
关于孤独,美国作家耶茨说:“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既然这份孤独无法穿越和战胜,该怎么办呢?
幸好,还有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朋友刘禹锡一路相伴。
彼时,同样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朗州的刘禹锡眼看朋友陷入人生低谷,劝慰的话不必多说,他给柳宗元写了一首诗,非常正能量,不愧“诗豪”称谓: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说,秋天虽然寥落孤寂,假若换个角度看它,同样富有春天那份种明朗舒爽。当白鹤从天空飞过,就能引起我写诗的兴致。兄弟,你也要加油啊!
不知是否刘禹锡的激励起到作用,柳宗元振作了起来,开始找事做,比如寄情山水。在优山美地之中,心境获得超脱。同样是垂钓,格局已然不同于之前: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渔翁》,也是写于贬谪永州期间。此时此刻,映如柳宗元眼帘的,有青山碧水、白云出岫,传入耳中的,有船桨欸乃、瀑布激流。由自然而生的舒缓、从容,成为字里行间和诗人心中的节奏。
他开始游历好山好水,回来后写下游记——《永州八记》,最有名的要属《小石潭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乍看之下,写了静谧幽美的山中景致。再细品,其实藏有一颗孤凄之心。
除了游山玩水,他跟韩愈在写作上观点一致,两人一拍即合,兴兴轰轰发起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大力推崇以内容取胜的散文,由此开创出一个文学新时代。
在这段时期,除了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柳宗元还写下《捕蛇者说》《三戒》等绝妙作品。
永州十年,柳宗元在愚溪边归园田居,躬耕稼穑,或独自垂钓,或与友饮酒。他在诗歌里写道:“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样一种生活,容易让人想到叔本华一句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公元815年,42岁的柳宗元、还有刘禹锡等人接到朝廷诏书,让他们回长安。这可是盼星星盼月亮的一件事啊!
回去不到一个月,脚跟还没站稳,由于刘禹锡写了一首观花诗,惹下莫须有的祸。继而哥俩再次被贬。
本来呢,柳宗元被贬柳州,当他得知刘禹锡被贬到比柳州更远而且异常荒凉的播州时,立马向朝廷请求:看在刘禹锡老母年迈、远行不便的份上,将他与刘禹锡对调,他愿意替刘禹锡去往播州。多亏好心人从中帮忙,才将刘禹锡由播州改为较近的连州。
这件事,由韩愈记载在《柳子厚墓志铭》当中。柳宗元这个人,对朋友如何真心实意、掏肝挖肺,由此可窥一斑。
已进不惑之年的两个人,从长安出发,结伴同行,去往被贬之地。在衡阳,柳宗元作了《重别梦得》,与刘禹锡告别。哥俩从此分道扬镳,再没相见: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俩没有等到“晚岁当为邻舍翁”的那一天——公元819年11月28日,柳宗元病死在柳州。享年47岁。
去世之前,柳宗元将所有文稿,以及未成年的儿子一并托付给相识相伴、相互勉励一生的好友刘禹锡。
后来,刘禹锡将柳宗元的儿子抚养成人,将他所有文稿编撰成集。终不负朋友嘱托,也给后人带来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漫漫人生,难免孤独。如若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一程,多少能驱散那份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更应像柳宗元与刘禹锡那样风雨同舟、雪中送炭。
其他网友观点
说二句,柳完元是一位好官,好诗人。是唐宋期间流传的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好友,喜欢书法写诗,再加上官位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等。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即当好官又写好诗,给李白,杜甫,王维相比应有所不同。所写诗词的流放量,显然没有李杜王多,人们总是把他们排在前面,柳宗元则少后。不知内情望加评论,不足之处指正。
其他网友观点
仕途失意的孤独文学家
论孤独诗词创作之最,非柳宗元的《江雪》莫属。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极致寒冷的漫天雪地中,群山的鸟儿绝尽,人烟荒芜,万籁无声。唯有一垂垂老翁,披蓑戴笠,独坐孤舟,寒江垂钓。
这不是别人,是他臆想的自己。回想自己的一生,如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最终朽已。
少年时春风得意,爱情、事业双丰收。
他出生官宦世家,21岁进士及第,三年后,被选为秘书省校书郎,同年,娶了京兆尹的女儿为妻。感情甚好。虽然之后遭受妻子与父亲离世的双重打击,但仕途之路依旧平步青云,31岁被提拔为监察御史里行。
中年时事业崩塌,风雨飘零。
唐顺宗永贞元年,他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可因太子李纯即位,一百八十多天的永贞革新便宣告失败,王叔文贬官后被赐死,他也被贬为邵州刺史。之后更是一贬再贬,生活艰苦。孤苦无依,虽中途有过努力,想重返仕途,可依旧落魄离场,再无出头之路。
或许心寒极致,才会创作出孤独之最,仕途坎坷,更想远离是非。他便是孤独的渔翁,心高,孤傲,但求这飘零的山水间,留一处纯洁之地安身。可内心的孤独与不愤无处可说,只能在文字中表达心境。正因如此,文学创作成为他的寄托。并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观点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两人都是复兴古文运动的先驱。
柳宗元出生于河东望族:柳氏,从七世祖开始就在朝中担任大官,他的父亲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也是当地的大族,母亲祖上也是世代为官。
在这样优渥的条件下,使得柳宗元获得了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幼年在长安生活,让他既能感受到国都的繁华,开拓了思想与眼界,又对当时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
少年时,为避战乱,来到父亲任官的处所。在这里,柳宗元和他的父亲四处游历,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的磨砺,让他养成了刚正不阿、积极进取的品德。
柳宗元二十六岁便中榜,在朝廷当官。结识了一批政见相同,志趣相投的政治人物。这些人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他们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掀起了一场运动,史称“永贞革新”。遗憾的是,这场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柳宗元早早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他被贬到永州,在这里度过了十年。在这十年中,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总体上,他的诗文分五大类:
一.论说文:主要以探讨思想、政论为主。论证精确,笔锋犀利。代表作有《天说》《封建论》《断刑论》《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有极强的民本思想。但他也深受佛教影响,在柳州时,为排解抑郁,常常读佛经来安抚自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诸子著作的传统,多用寓言故事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寄寓深刻、嬉笑怒骂,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
三.传记:继承了前四史的传统,又有所创新,既描写了真人真事,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夸张虚构。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等。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以永州之作为最佳。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愤怒。而在愤怒之余又能用精巧绮丽的语言再现自然之美。代表作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五.诗词骚赋: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离骚》《九章》《天对》《晋问》等。此外,他的诗则受陶渊明、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各种的作品,对禅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在永州十年后,得到了一次召见,但很快又被贬到柳州,并在此地逝世。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而正是他的“悲剧”,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其他网友观点
柳宗元,中唐时期人,字子厚,祖籍河东,家族显赫。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是一位有造诣的诗人,更是一位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年轻时与刘禹锡等人参加革新运动,是一位极有政治志向的青年,然而改革触动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迫害,贬于永州,十年之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柳州,最终四十七岁即卒于贬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贬所度过的。了解柳宗元,我们要从他的身世谈起,再到他的贬谪生涯,看看他的志意是什么,完成了什么,从平生来看柳宗元到底是位怎样的人。
“河东望族”的沉沦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柳氏在河东是名门望族,柳宗元的祖上世代为官,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柳宗元没有兄弟,只有两个妹妹。这就意味着他的身上承担的是整个家族的命运,责任大,故而忧患深。柳宗元少年成才,前途一片光明,在他逐渐接触了解官场的黑暗之后,萌发了改革的愿望,后人对此评价说:”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官,跋扈之强藩。”改革本是他的政治理想,最终却摧毁了他的政治生涯。
“永贞革新”的失败是柳宗元命运的转折点,他的被贬不仅是个人的失意,更是家族的不幸。”有愧先人”是柳宗元的痛苦所在,他无法原谅自己,无法从忧患中解脱出来。
面对人生的沉沦,他读佛书,游山水,希望可以在佛理、山水之中超脱,然而这种超脱却是片刻的。蛰居永州之时,”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但”一笑”之后又是”已付不乐”(《与李翰林建书》)。就像我们熟悉的《小石潭记》,本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又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一片清幽可爱之景,满纸恬然自适之情,然而”坐潭上”,四周安静,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强烈的孤独失意之感涌了上来,导致诗人”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作为的沉沦客
纵观历史,总能发现,有许多文人在遭到贬谪之后,郁郁寡欢,悠游山水,无心理政。柳宗元则不然,他的内心虽极为痛苦,但他不因自己的痛苦而无视百姓生民。
韩愈可以说是柳宗元的政敌,二人立场不同,但他曾在《柳州罗池庙碑》中肯定柳宗元的政绩:”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大修孔子庙,城廓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旧唐书·柳宗元传》对柳宗元的政绩也有所记载。一方面是改变了柳州”以男女质钱”的习俗,当时的柳州贩卖人口的现象极为严重,这就导致了整个地方的管辖混乱、风气恶劣,表现在他的文学上,有《童区寄传》,写的是一个小孩子反绑架的故事,为一个小孩子做传,目的是什么?就在于移风易俗。另一方面是在偏远的贬所奖掖后进,培养出了国家的栋梁。
一个官员能够不局限与个人的得意失意,为百姓着想,勤勤恳恳做事,无疑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官,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重义气的失意人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非常好的朋友,”二十年来万事同”,几乎是同时才名远扬,几乎是同时入朝为官,又有相同的志意追求,一同参加改革,之后又一同远贬。在第二次被贬时,刘禹锡的贬所为播州,柳宗元的贬所为柳州,播州极为偏远,皇帝把刘禹锡贬去播州和判他死刑差不了多少。柳宗元在第一个贬所时,母亲去世,对此他一直无法释怀,这次刘禹锡被贬到播州,播州即今天的贵州,路途遥远,气候恶劣,宗元又怎能不忧心友人。
在《旧唐书·柳宗元传》中记载:”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宗元的大意是:”禹锡的母亲年事已高,播州蛮荒之地,来回万里,恐怕无法同行,如果二人不同行,母子便是永别了。我与禹锡是好朋友,怎么忍心见他这样?我愿意和禹锡交换,自己前往播州。”这几乎是愿意用自己生命换朋友生命的意思,感人至此,何亚于子期伯牙?
柳宗元或许就是他诗中的”孤舟蓑笠翁”,傲岸不屈又孤独压抑,于”万径人踪灭”中”钓”一江寒雪。(一往文学作者:李一帆)
其他网友观点
一代才子柳宗元留下的文化宝藏
大家好,我姓杜,专看大户
人们都叫我杜大户!
河东柳氏的发展壮大,根源之一应该是家训的教化力量。那么,柳氏家训的真容是怎样的呢?今天老杜就带大家领略一番。
我们看看柳宗元留给其子孙的家训:“世代为官而勿贪,产业阔大而勿霸,金仓银财而勿欺,驷马之门而勿淫;以国为忠,以族为孝,以德为邻,与人为善;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
老杜还从柳氏家训中,摘录了几段: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从家训中我们能感受到柳氏家族在待人处事、治家求学、修身育子、尊重父母等各个方面的严格要求。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士族的兴起之初,还是很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并不像后来腐朽没落的样子。在世人的印象中,士族大多不思进取,凭门第就能做官,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在奢侈中腐朽衰落。事实上,也有不少士族凭借良好的家风、家教、家学,获得了文化声望和影响力,俗语说“三代家学成士族”,也就是说,士族并不全是靠世袭,而是靠家教、家学奠基,逐步走出来的。
所以,河东柳氏能兴盛几百年,背后肯定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家风家教做支撑的。
柳氏家族的故事很多,柳宗元同宗八世祖柳崇,在南北朝时的北魏做官,是虞乡的中正,后来当了太子洗马,专管太子的书籍和资料,属三品大员。方正大度,学问品行都很好,退休后就住在虞乡镇洗马村,因为他的官显名扬,家规廉谨,深受村里人推崇,也就有了洗马这个村名。
就连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向人说,朕听说柳家的家风优良,家中女子都有贤德,为朕推荐一位合适的入宫吧。
之后,有人便推荐了柳范的女儿,这位柳姑娘刚入宫就被李隆基册立为婕妤,她因为家风熏陶,很有才学和女德,深受李隆基的敬重。
除了特定的历史因素外,注重倡导家训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柳宗元为父亲撰写的《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中“士之称家风者归焉”,为叔父撰写的《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中“嗣家风之清白,绍遗训于儒素”,都流露出柳氏家族对家训的高度重视。
并且,柳宗元提出了柳氏家族“四德”,在《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中有“兼备四德,具体而微,公之谓也”之句,将“孝、文、正、清”称为“四德”。“四德”是柳氏家族发展兴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家训的核心内容,是在柳氏祠堂等家族公共场所,以明文公示的方式对柳氏后人的滋养和教化,是柳氏家风家训世代相传的明确内容。
柳氏家族的家风传承不仅体现在家训里,甚至连柳氏民居的石雕、砖雕中,都体现着以“忠、孝”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讲究礼仪、注重家教、家风,并且渗透着浓厚的以诗书传家的文化气息和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人情世俗。
我们应该从优秀的家风家训中汲取营养,为更好地开展家庭道德建设提供借鉴,让更多的大众认识到家风家训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大户人家,讲究!
关注老杜,一起看大户!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柳子厚墓志铭全文翻译.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