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简介主要内容(苏菲的世界简介50字)

苏菲的世界简介主要内容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史。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神话:善与恶的脆弱平衡

在原始居民时期,无论东西方,神话的世界观一直存在。早期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现象的种种疑惑和不解,便以神话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以此来说明我们的生命为何是这番面貌。

北欧神话:神不是万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恒的;

创世神话:冰与火之中诞生了巨人与诸神之祖;

末世神话:诸神的黄昏来临,新世界开始建立;

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物来自虚无

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即“自然派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他们从大自然本身而不是神话故事来研究了解周遭发生的事,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

泰利斯(Thales):水是世界的本原(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的本原”);

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无定是世界的本原;

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气是世界的本原;

巴门尼德(Parmenides):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

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恩培窦可里斯(Empedocles):大自然的本原是土、气、火、水四个根;

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大自然由无数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组成;

德谟克里特斯(Democritus):大自然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宿命论:命运真的可以预测吗?

古往今来,人们对命运总怀有深深的无法摆脱的畏惧,总是渴求能摆脱命运的桎梏。

戴尔菲的神论:预测命运的神谕;

历史观的变革:命运不再左右历史;

疾病和健康观念的变革:疾病不是神降的灾祸;

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历史学家不再认为历史事件是因为诸神的介入或报复,他们也开始为历史事件寻求合理的解释。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将医学与巫术、哲学分享,使之成为专业学科,是欧洲医学的奠基人。

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祈求阿波罗神赐给他一个儿子,但神预言这个儿子会杀父娶母。然而,夫妻俩想要孩子的强烈冲动压过了对悲惨前景的长远忧虑,所以他们倔强地让这个孩子降生于世。

之后,为逃避命运的安排,这对父母又将婴儿弃之荒山。阴差阳错,孩子被牧人送交科林斯国王收养。俄狄浦斯(Oidipous)长大成人,偶然间得知自己将要杀父娶母的预言。他害怕谶语成真,故而离开养父母,孰料却在路上与亲生父亲拉伊俄斯发生冲突,杀害了对方。

一只人面狮身的妖兽,坐在忒拜城外,让人回答什么动物有时四条腿,有时两条腿,有时三条腿,脚最多时最软弱。回答不出的人们都被妖兽吃掉了。俄狄浦斯破解了谜语,指出这种动物就是“人”。

妖兽跳崖自杀,俄狄浦斯成为拯救忒拜城邦的英雄,随即被拥立为王,并娶了寡居的王后即自己的母亲为妻。

然而,那杀父娶母的报应,伦理性的危机,迟早要爆发。果不其然,城邦陷入了严重的瘟疫之中,干旱、饥荒、疾病等等困扰着这个爱民如子的国王。

终于,神谕指示:必须找出杀害前国王的凶手,驱除玷污国家的根源,才能让城邦恢复平安。

俄狄浦斯最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

俄狄浦斯的故事表现人的意志与命运的悲剧,偶然和必然的复杂关系,命运的“无常”与“无奈”;阐述了西方神话中命运主宰一切的说法。

智者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由对自然的研究转为对人类本身和社会的研究,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

苏格拉底(Socrates):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柏拉图(Plato):渴望回归灵魂的世界;

亚理斯多德(Aristotle):知识起源于感官;

柏拉图的洞穴神话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念的影子。但人们往往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他们不去思考是什么投射出这些影子。甚至他们认为世间只有影子。

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的后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之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在洞穴的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

当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他的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洞壁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如果他一转身,看到墙头上高举着的人偶时,会有何反映?首先,强烈的火光会照得他张不开眼睛,人偶的鲜明形状也会使他大感惊讶,因为他过去看到的都只是这些人偶的影子而已。如果他想办法爬过高墙,越过火炬,进入外面的世界,他会更加惊讶。在揉揉眼睛以后,他会深受万物之美的感动,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色彩与清楚的形体。他看到了真正的动物与花朵,而不是洞穴里那些贫乏的影子。不过即使到了现在,他也会问自己,这些动物与花朵从何而来?然后他会看到空中的太阳,并悟出这就是将生命赋予那些花朵与动物的源头,就像火光照出影子一般。

这个人如获至宝。他本可以从此奔向外界,为自己新获得的自由而欢欣,但他却想到那些仍留在洞里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们相信洞壁上的那些影子不过是“真实”事物闪烁的影象罢了。然而他们不相信他,并指着洞壁说除了他们所见的影子之外,世间再也没有其他事物了。

最后他们把那个人杀了。

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借着这个洞穴神话,柏拉图想要说明哲学家是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人体由三部分(头、胸、腹)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地具有三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人体的三部分只有协调动作,个人才会达到“和谐”、“健康”。相应的,一个国家应该像像人体一样,各个国民明白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角色,各尽其能,整个国家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身体、灵魂、美德、国家

头部、理性、智慧、统治者

胸部、意志、勇气、战士

腹部、欲望、自制、工匠

人,尤其是儿童,必须首先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然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用理性来达到智慧。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问四个问题:

由什么构成?(质料因)

被什么造成?(动力因)

事物是什么?(形式因)

目的是什么?(目的因)

这是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界因果律的看法。

众所周知,下雨是因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面、水面蒸发及植物挥发,水蒸气升腾到空气中,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便凝聚成小水滴,然后受到重力吸引,降落在地上。

质料因:受阳光照射,水变成水蒸气;

动力因:水蒸气遇冷凝结;

形式因:水的天性就要下落到地上;

目的因:下雨是为了动植物更好地生存;

亚里士多德说:“若有一事物发生连续运动,并且有一个终结的话,那么这个终结就是目的……须知并不是所有终结都是目的,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他从善的角度为自然界中所有事情的发生赋予一个任务或“目的”。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三种快乐形式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想要解决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的三种形式:

过着享乐的生活;

做一个自由和负责的公民;

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财富、德行是人生幸福的三个条件,善就是幸福和快乐。

宗教、哲学、科学的逐渐融合: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

犬儒学派:有太多东西是我们根本不需要的,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不用担心生老病死;

斯多葛学派:生老死亡是大自然的法则,要接受自己的命运;

伊壁鸠鲁学派:追求持久的快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新柏拉图学派:灵魂与上帝合二为一的神秘经验;

印欧文化与闪族文化

希腊人和罗马人属于印欧文化,而犹太人属于闪族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孕育和影响了欧洲的文明。

闪族人,也称闪米特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今天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居民(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就是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源自闪族,犹太人、阿拉伯人都主为亚伯拉罕(诺亚的儿子闪的后代)是他们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和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用闪族语系的语言写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漫长的中世纪里,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谁都不可违背。在都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死气沉沉。

到了中世纪末期,随着新商品交易的蓬勃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他们认为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已经改变,开始逐渐脱离封建贵族与教会的势力,开始质疑神学、挣脱宗教的束缚。

人文主义提倡修改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和禁欲义义;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科学的实证法

实证法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科学方法“。

实证法强调用我们的感官、新身经验来调查研究大自然,而不是以古人的著作或凭空想像之物作为知识的基础。是以观察、经验和实验为基础的方法。

欧陆理性主义

欧陆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这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关系密切。

牛顿(Newton)的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宇宙间各处都适用同样的法则,我们称之为“机械论的世界观“。机械论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爱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

牛顿以及哲学家们都把世界想像成一个大机器,上帝是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

英国经验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认为感官是是知识(思想和观念)的源泉。

经验主义者否认先验的原则,不承认有普遍的必然的更改原则。在认识过程中,经验主义者只承认心灵的被动性,否认主动性。

伯克莱(Berkeley,一位基督教主教)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来自于灵。万物因它而存在,它也是万物的成因,它就是“灵”,也就是上帝。

启蒙运动与回归自然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都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积极争取”自然人权“,认为人生来自由和平等。

卢梭(Rousseau)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认为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

宗教的真空与信仰

世界从何而来(一直都存在、上帝创造、从无到有)?上帝是否存在(存在、不存在)?灵魂是否不朽(是、不是)?

康德(Kant)认为这些问题虽然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无论理性或经验都无法证实,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他用信仰来填补这个宗教的真空。为了维护道德,我们必须假定这些无法证实的假设是正确的说法:上帝是存在的、世界是上帝创造的、灵魂是不朽的。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它以艺术和文学的方式来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提倡感情和想像的重要性。

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反对启蒙运动的过分强调理性,提倡感情、想像、经验、渴望。

黑格尔的辩证法

每一种新思潮都是在前人原有思潮的基础上加工而来的,一旦出现一个新思想(正),立刻就会有另一个与之相对立的思想出现(反),然后二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直到最后有人提出了一种融合了二者思想长处的思想(合),这种紧张的状态才消除。

例如巴门尼德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而赫拉克里特斯却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最后恩培窦克里斯认为他们两人各有一点是对的,也各有一点是错的。

黑格尔把这种现象称为辩证的过程。这三个阶段他称为“正”“反”“合”,但是融合了“正”“反”观点的“合”也会有另一个“反”与之相抵触,就这样所有的现象以此类推。

黑格尔并认为历史本身就展现了这种辩证模式,而不是人为的某种架构。不仅是历史,这种辩证法同样适用于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习惯性地从别人的道理中找出缺陷反驳,这就是“否定的思考”,但究竟谁对谁错,则由历史来决定,最后留存下来的才是正确的。

这就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

祁克果(Kierkegaard)认为人的生命有三种不同的阶段:

感性阶段:美感

理性阶段:道德

宗教阶段:信仰

感性阶段就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为了现在而活。追求美的、令人满足和令人愉悦的东西,完全活在感官世界,成为欲望和情绪的奴隶。这样的人很容易焦虑和害怕,祁克果肯定这种“焦虑和害怕”,一旦他做出某种发自内心的决定,就会从感性阶段飞跃到伦理阶段。

伦理阶段就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在意事情的是否对错,对生命认真,始终做出符合道德的抉择,并以理性、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当再经历伴随选择而来的痛苦和恐惧时,就上升到宗教的阶段。

宗教阶段就是选择信仰,信奉基督,人变成了“信仰的骑士”,背离人类和社会,开始踏上地内心信仰的朝圣之路,也是得到救赎的唯一途径。

人类观念史上的两大伟大变革:唯物论和进化论

马克思(Marx)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为全世界无产阶段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同样的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冰山模型

传统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外,大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是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冰山模型,从底层到顶层:本我→潜意识→自我、意识、前意识→超我;

本我:婴儿是一个完全的“本我”,原始的自己,他的头脑属于思绪的原始程序,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自我:看到橱窗里漂亮的衣服,知道自己支付不起,就会压抑自己想要的欲望,然后离开。这就是“自我”;

超我:支付不起这件衣服,但是想偷偷拿走它,一有这个想法,头脑中马上就会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是犯罪行为;

弗洛伊德帮助精神病患的“自由联想法”

你愈努力想忘掉一件事,它在你的潜意识里就愈容易被想起。

为了帮助精神病患回到那些伤痛的记忆,从而找到病因,弗罗伊德找到了一种“自由联想法”,自由联想就是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让病人以一种很放松的姿态躺着,说出自己脑海里想到的任何事情。其用意就是要突破病人在伤痛记忆上加诸的管制,找出让病人焦虑的因素。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法

梦就是我们潜意识里想要压抑的欲望,洞悉潜意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我们的梦境。

一个年轻人很想要气球,就算他想要也不需要靠做梦的形式。因此他真正想要的其它是他的表妹,而气球则表示她的胸部。

尼采:上帝已死

尼采(Nietzsche)的哲学强调生命意志应置于理性之上。

尼采认为,欧洲几千年来的思想被基督教义所束缚,人的价值及其一切都寄托于上帝,人的心灵受到约束、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而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

-End-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苏菲的世界简介.jpg” />

与苏菲的世界简介50字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