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是什么意思请解释(理性是什么意思感性又是什么意思)

理性是什么意思请解释

来源︱喜马拉雅FM周濂的精品课《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

编辑︱Naivasha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你是先理解了再相信,还是先相信了再理解?

可能这问题一下子不太容易明白,举个例子,在一些军事题材的影片里,我们常听到这句话:“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这话很耳熟吧?

“理解的要执行”我们都明白。问题在于,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执行呢?一种可能是军令如山倒,必须执行。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你忠心拥护和相信上级领导,这是理性,也是信仰。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理解和相信、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安瑟尔谟——除非我相信了,我绝不会理解

老实说,每当读到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都会产生莫名的穿越感,因为它不仅直接点出了理性与信仰这个中世纪哲学的核心主题,而且在表述上也跟安瑟尔谟八百年多前的一段话非常类似。

安瑟尔谟说:“主啊,我并不求达到你的崇高顶点,因为我的理解力根本不能与你的崇高相比拟,我完全没有这样做的能力。但我渴望能够理解,因为我绝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相信了,我绝不会理解。’”

这段话道出了中世纪神学家普遍接受的一个观念——人类与上帝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这个意义上,信仰永远先于并且高于理性。

但是,安瑟尔谟并不因此就彻底否定理性,恰恰相反,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不要小看这个说法的意义,把它与神学家德尔图良做个对比,就能看出安瑟尔谟是多么的温和与平衡。

德尔图良——惟其荒谬,所以相信

德尔图良最初是一个哲学家,在皈依基督教之后,就成为一个坚定的护教士。德尔图良认为:“上帝之子死了,这是完全可信的,因为这是荒谬。他被埋葬了又复活了,这一事实是确定的,因为它是不可能的。”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八个字——“惟其荒谬,所以相信。”

德尔图良的意思是说,上帝之子死而复活,这件事情在常人眼里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如此的不可理喻,以至于我们只能放弃理解,纵身一跃,选择相信,唯其如此,人才有可能得救。

按照这个观点,理性与信仰就不是互补的关系,而是互斥的关系。在信仰的地盘里,没有人类理性的立足之地。

“相信”与“理解”的先后顺序

让我们重提这句话:“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你有没有发现它跟安瑟尔谟的“除非我相信了,我绝不会理解”,在道理上非常的类似?

“除非我相信了,我绝不会理解”,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处理“三位一体”这样的神学主题,而且也适用于处理历史、文化、爱,这些触及到人类灵魂深处的领域。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背诵李白的《静夜思》,每当我们吟诵这首诗,心里就会产生非常复杂的惆怅之情,最简单的汉字为我们营建出最深沉也最优美的文化意境。《静夜思》有些英译本也非常优美,但是我仍旧不认为外国人能像中国人一样对这首诗产生心心相映的感觉。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文化隔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从小浸润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中,用当代解释学大师伽德默尔的话说就是:“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

在进行分析、批判、怀疑和反驳之前,我们先拥有的是这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前见。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是先相信了,然后才理解的。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在支持某种蒙昧主义和权威主义呢?当然不是。

首先,当我们初次遇见那些违反常识和理性的信念时,首先采取的态度不应该是拒绝或者批判,而是要尝试去理解它。其次,在穷尽一切理解的努力之后,如果发现该文化仍然是有悖人伦底线时,就要坚决地予以抵制和反对。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之一生,迟早会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存在者,它可能是上帝,可能是组织,可能是金钱,可能是诗歌和远方,以及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主义……问题在于,你在交付之前,是不是经过百转千回的痛苦思索和挣扎?在交付之后,在那个更高的存在者的阴影下面,你能否还保有哪怕一丁点儿的怀疑和反思?

如果安瑟尔谟听了这段话,一定会把我视为一个典型的愚顽人。我想用汉德法官的那句名言作为回应和结语:“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任何信仰,无论多么的正确,多么的坚定,都不能成为强制他人接受的理由。

关于主播: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120堂哲学智慧的探险,帮你恢复好奇心,告诉你人类史上最智慧的脑袋如何思考,如何应对现实困境,助你锻炼批判性思维,培养思考的逻辑性,更冷静有效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关于喜马拉雅: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与理性是什么意思感性又是什么意思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