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之间的关系

“皇帝呀,你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嫌弃忠言逆耳,却非常爱听枕边风,堪比史上六大昏君……”宋仁宗看着这份考卷,气得浑身发抖,血压上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是谁这么胆大包天,敢在制科考试中这样直接骂皇帝,究竟长了几个脑袋!

这位“胆大包天”的仁兄,便是大家心机男主角——苏辙。他最有名的身份,当属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弟弟。可不为人知的是,其实苏辙的城府、智慧,远在其兄之上。

01 胆子不小,皇帝都敢“算计”

就这脑子,还能算有心机吗?制科考试啊,等于于今年考公务员,考上了直接有官职。而他却在考卷上骂皇帝,先不说能否考取功名,您先看看还有没有命吧?

然而,让众多考官们意想差点的是,皇帝不仅录取了苏辙,还对满朝文武说自己为子孙找到了宰相。那时苏辙年仅23岁,一举成名,何等的荣耀啊。

难道真是这位青年文人,血气方刚仗义执言,外加运气好吗?当然不是,这一切,都在苏辙的“算计”内。

北宋时期,有才之人辈出,想在众多考生中引起考官,甚至皇帝的注意,除了过硬的文学功底外,还需另辟蹊径,说出别人想差点的观点。苏辙左思右想,决定冒险一试。

首先,他解析角色性格,主考官宋仁宗是史上数一数二的仁君,又特别惜才爱才,应该不至于要他小命。

而副考官司马光,就是众所周知砸缸的那个司马光,此时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儿,以敢于挑皇帝的毛病为人称道,这篇大不敬的文章,文风正是投其所好。

最后,他又解析此次考题,这次考试恰恰就是为了选拔能进谏的人而开设的,如果皇帝因为别人向自己挑毛病提提议就治罪,那不是打脸吗?

有了这三点解析,虽说是铤而走险,但风险又在可控制范围内。皇帝确实被气着了,可是也借这个机会,表现了一把自己的大度、惜才、从谏如流。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苏辙这一步棋,是走得特别漂亮了。

02 怎么拍出人类高质量马屁

其实在更年轻的时候,苏辙的心机,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他19岁那年,父亲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朋友,一行三人上京赶考。

苏辙首次参与科举就高中进士,但他自己却并不满意。因为他只排行第五,按照规定,还得等三年,通过吏部考核后才能做官。苏辙年轻气盛、一腔抱负想要施展,等不及啊!

那时候有壹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如果有朝臣给皇帝举荐,考生的排行即使靠后一些,也有机会弯道超车,提前做官。

苏辙的小心思,又最初活动主题上了。满朝文武这么多大佬,向谁写信拍马屁好呢,要既能对自己青睐的,又能在皇上面前说话有分量的,思来想去,他选中了壹个武将——太尉韩琦。

你壹个靠文章求取文官的学生,去拜托一位带兵打仗的武将举荐,是不是脑子又进水了?这恰恰,再次证明了苏辙的超高智慧。

韩琦虽是武将,可不是武夫,他19岁,就高中榜眼,文采斐然。同时,他掌管着大宋的兵马,地位和宰相等于,特别受皇上的器重,最重要的是他还非常喜爱做星探,范仲淹就是他举荐的。

可是别的学生都没这慧根啊,根本不曾想过要找壹个武将举荐,这位天选大将军,简直就是为苏辙同学预备的了。

韩琦一边抚须,一边欣赏地读着苏辙的自荐信,看到畅快时还哈哈大笑。苏辙在信的开头,讲述自己对于写文章的看法,他说要想写出好文章,不能只埋头书本,而是要游遍山川,胸中有山河,决不是死读书。

这太对这位征战四方的武将胃口了,人家可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将军啊,生平最烦书呆子,成天只会引经据典,没点有用的。

继续读下去,更是深得韩琦之心。他眼睛都快弯成两道缝了,露出得意、欣赏等一系列复杂但明显是很高兴的表情。苏辙到底写的啥子呢?

“我的老师欧阳修,学问很高我受益匪浅,而韩将军名满天下,可惜我却没机会拜访。”

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自我说明,与寒暄之语吧。里边却大有门道。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坛领袖啊,国宝级的大明星!苏辙就这短短一句,既表示了自己是欧阳修的门下,体现尊师重道,又向自己带来了名人背书,更重要的是,将韩琦与大文豪欧阳修相提并论,瞬间拔高了韩琦的文学水平,马屁拍得可谓是毫无痕迹,却让韩琦听得格外舒服。

这封写进了韩琦心坎儿里的自荐信,确实让苏辙刷足了存在感,即刻,韩琦就打算继续发挥星探才能,举荐苏辙。

可世事难料,天不遂人愿,苏辙的妈妈在这个时候去世了。父子三人回家奔丧,苏轼、苏辙两朋友要守孝三年,求官之事也只能暂时作罢。

四年之后,苏辙再次和哥哥苏轼,来到京城参与考试,就是大家文章开头所说的制考。终于了无牵绊,可以一展抱负了!

可大家小苏虽然脑子机灵,身体却不争气,在考试前两天生了重病,眼看就要有失考试日期了。这时候,四年前写向韩琦的举荐信,发挥了不可思议的作用。

大将军还记得这位好苗子,他竟然成功劝说皇帝,为了苏辙将考试延后了20多天,等苏辙病好,再举办!这等于于,高考为了等壹个同学参与,延期举行啊,苏辙同学真是古往今来头一人。

他终也不负众望,立于朝堂,平步青云,顶尖官职做到了门下侍郎,等于于负宰相。

03 高智慧真的可以救人一命

苏辙双目含泪,一给沉稳的他,在房间来回踱步,鞋竟有一只都忘了穿。看着苏轼的诀别信,胸口一阵阵疼痛,心乱如麻,但他强行镇定自己,今年还不是难过的时候,快想办法。

朋友俩自幼情深,这么有心机的苏辙,对苏轼却是毫无保留。苏轼过得恣意洒脱,一张有文采的嘴,得罪了不少人。而苏辙经常默默地在他身边收拾烂摊子,从没有任何怨言。

可这一次,苏轼嘴欠到得罪了皇帝,宋神宗升他做湖州一把手,按惯例他需上呈谢表。本来只是走个步骤,谁知苏轼一没控制住,就在谢表中抨击王安石变法,可王安石新政背后的推行者正是皇帝本人啊,我向你升官,你还向我找事儿,气得宋神宗七窍生烟,一怒之下把苏轼打入大牢,赐死!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和君世世为朋友,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反复读着哥哥向自己的诀别信,“和君世世为朋友”字字像尖锥一样扎进了他的心里。他何尝不想世世和苏轼做朋友呢,可要紧的是,先保住这一世吧!

突然,他想到,既然这首诗能打动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让其他人感同身受。如果利用好这封信,说不定能向事情带来转机。于是他把信封好,对狱卒说,“我的哥哥犯了死罪,我不敢打开,你直接上交了吧”。

果然这封信很快到了皇帝手中,也许缺啥子就羡慕啥子吧,皇帝也为这份真挚的朋友深情打动,眼眶都红了,感慨地说,“对朋友如此仁义深情的人,是不会对朝廷不忠的”。苏轼这才保住了项上人头。

04 任我再有心机、抱负,也甘愿只站在你身后

怎奈苏轼一生不改嘴欠本性,本来哥儿俩双剑合璧、应该官运亨通,结果苏轼一路得罪人,一路被贬,苏辙一路捞哥哥、一路陪伴,无怨无悔做哥哥背后的男人。原本苏辙凭自己的心机与城府,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但为了保苏轼,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苏轼先后被贬到黄州、儋州,苏辙就紧随其后,被贬到筠州、雷州,两人分别在广东、海南隔海相望,对他们来说咫尺之遥、天涯海角。这小哥儿俩就这样在不断地被贬与思念中,慢慢变成了老哥儿俩。

无事时,陪你闲话家常,互诉衷肠;有事时,为你两肋插刀,蹈火赴汤。苏辙对苏轼这片真心,日月可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对苏辙,同样也是手足情深。中秋之夜,对着月、喝着酒,想起与弟弟并肩云游、吟诗作对时的快意潇洒,一给洒脱的苏大才子,心里都不禁涌出几分悲凉,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不是情诗,这是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

苏轼于60多岁病逝,苏辙失去了他一生肝胆相照的朋友,亦师亦友的偶像。他不舍地一遍遍整理苏轼的遗作,老泪纵横,用颤巍巍的手写下,“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和游”。

十年后苏辙病逝,最终的愿望也是要和哥哥葬在一起,无论你去哪里,我都要跟去。“和君世世为朋友,更结来生未了因。”

05 以古鉴今,在历史经历中成长

时间回到父子三人上京赶考的那一天,苏洵带着两朋友,去拜访成都第一把手张卫平。张卫平阅人无数,对两个少年向出这样的评测,“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人,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这大儿子苏轼聪慧绝伦,必能震惊天下,而您的二儿子苏辙虽然文采稍逊,但是少年老成,未来的成就应该会比哥哥还要高。

这句话一语中的。如果放到当今,做个作家、自媒体人,当以苏轼为榜样;要在官场、职场上打拼,论智慧,则还是要给心机苏辙老弟多多学习。

但无论喜欢他们的哪些不同特征,那份以诚相待、赤子之心,都值得大家好好体会。

这可人的哥儿俩,您更喜爱哪一位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