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取名字 新生儿(如何取名字运气才好)

陈振桂教授目前已出版著作100本,其中大学教材10本,两本是国家规划教材。

谐音起名法

  谐音起名法就是利用谐音字来起名字的一种方法。所谓谐音字,就是利用某字词与某字词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这一特点,互相假借。

  汉语有21个声母,36个韵母,声韵母配合起来只有1400多个音节,这里面还包括很多有其音而无其形的字词,这样实际存在的就没有那么多个音节了。这就造成了很多字词的同音或音近,而这又在客观上为我们从谐音角度来起名提供了条件。另外,起名者苦心研究,寻求取名的变化,往往也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谐音假借。由于人名主要是用来称呼的,因此,叫出来的声音和所谐音的词在语法上相同或相近,就使人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所谓词的意义形象。同时,人名也要用来书写,写在纸上成了文字,也会给人一种变化感。当我们读一个名字时,头脑中想到的不仅是这几个字的意义,而且还有它们的同音字的意义,有时后者还是主要的。例如:“庞博”这个名字,除了广博、博学的意思,还有和“磅礴”一词同音,取其气势宏大的意思。

  以谐音来起名,俯拾皆是。如《清名家诗抄》小传说:“李必恒,字北岳,商邱宋公为其疾,故更字曰百药,取唐贤命名意,且义同也。”

  再举古今人名为例:

  武岳:谐“五岳”。

  潘峰:谐“攀峰”,取攀高峰之意。

  文彦博:“彦博”谐“渊博”。

  江不凡:“江”谐“将”,取将来不平凡之意。

  宗臣:“宗”谐“忠”,取忠臣义。

  诸如以上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使人们一听到这些名字,就自然而然地与语言中有意义的词的相同语音联系起来,使名字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刘洋”这个名字,人们一听到这种语音,总是与“到外国留学意义”的“留洋”联系起来。

  还有一种谐音取名比较特殊。有一些字有多种读法,用做姓氏时读音和平常读音有区别,而取名者就利用这种一字多读法来故意制造谐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名在称呼时,一般不认为是谐音,而只有书写成文字时,才自然地会想到谐音。例如:

  朴素,作姓名时读“piáo sù”,称呼时“朴”不与什么字谐音,但一旦书写成文字,人们立刻会把它与表示“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或生活节约”含义的“朴素”(pú sù )一词联系起来。

  还有像曾经(姓名读zēng jīng)与曾经(一般词读céng jīng),解方(姓名读xiè fāng)与解方(一般词读jiě fāng)等等,都是运用了谐音起名法。这种方法只有在充分掌握语音、文字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用和理解,所以用这种方法起名的人不多。

  谐音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按人之常情,给自己的子女取名,都会取褒义或至少也是中性谐音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故意取带有贬义谐音的名字的。比如电视剧《新星》中有一位村干部叫“潘苟世”,他脱离群众,仗势欺人,作者对他的批判态度是很明显的。为他定名“潘苟世”,有“苟活于世”的意思,同时也谐“狗势”的音,暗含着“狗仗人势”的意思。还有“高健”(谐“高见”)、“程刚”(谐“成钢”)等等,都是很成功的,谐音起名的优点在于: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使人感觉含蓄,不落俗套。· 用谐音起名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雅化”。有人小时候没有大名,只有小名,长大后觉得小名不雅,又不愿改动太大,就用谐音的办法,找一个或两个比较文雅的同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名字。比如小名“阿狗”、“毛狗”,长大后叫阿苟、毛苟;小名叫“影子”,长大后叫英姿;小名叫“小兰”,长大后叫晓兰。还有广东人名用字中“亚”字很多,原来粤语阿、亚同音,小名叫“阿某”,长大后就叫“亚某”,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雅化。

  谐音还有无意造成的,其中当然也会有褒义谐音,但歧义似乎更多些。由于起名者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却忽略了和名字同音的词或词组可能是歧义的。例如“于刚”会使人想到“鱼缸”;“侯岩”会使人想到“喉炎”;“范婉”会使人想到“饭碗”。为了避免造成这种不愉快的联想,在给子女取名的时候,就要考虑得全面些,想想自己起的名字会不会造成贬义的谐音。

  在正常的情况下,姓和名是合在一起,而不是分开的,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和姓氏连在一起考虑。比如“信”字,意、音皆好,用做名字很有男子气概。汉初大将韩信,气宇轩昂,破楚霸王项羽于垓下,其名正如其人。然而明朝洪武年间新乐知县也名叫信,不过姓吴,称吴信。本来姓归姓,名归名,但读出来谐音实在不好,吴信谐音“无信”,是不讲信用、没有音讯的意思,堂堂一名知县,没有信誉,可想见其尴尬。

  上面所讲的吴信,好歹也是父母之官,为人清廉,可谓“狗其名而圣贤其行”一生也未为名所恶。然而同是明朝洪武年间一名人,却有因姓名谐音而鳏居终身的。据《明史》记载,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曾议娶韩国公李善长之女,其时李善长正卧病在床,问其姓名,答曰“宋忠”,李善长大怒,将其逐出府门。原来,宋忠谐音“送终”,李善长正患病,女婿却来“送终”,不由他不怒。没过三年,宋忠与燕兵大战,死于阵前。

  从以上谐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谐音用得好,可以使名字生辉,用得不好,轻则有损尊严,重则有碍前程,倘若加上行为不端,品行卑劣,更使人唾之。

陈振桂曾出版《起名八十八法》再版十多次,拥有众多的读者,21年6月又在广州出版社出版《起名实用大全》。

  中国姓氏中有许多姓氏的谐音皆需倍加留意。历史上谐音案最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谐音“亡国君”)了。“国钧”之名也难怪丧权辱国的慈禧杯弓蛇影。

  “王”姓,使用得当则生华彩,如元代作家《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北宋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姓名。但使用不当,“王”字会使人联想到谐音“亡”字。如有一个王姓小朋友,乃家中珍宝,世上正流行“佳”字,故以“佳”名之,但谐了“亡家”(家破人亡)之音,这就不好了。

  不单“王”姓,用“吴”姓命名时更须注意。因为“吴”与“无”谐音,搞不好便有反其名而意之的可能。众所周知,大明王朝的帝王臣宦大多出身贫寒,历史上没有比明代的姓名谐音更糟的了。“礼”本是一个好字,而明朝时叫“吴礼’’(无礼)的官宦就有两位:金华知县吴礼和蓼庄隐土吴礼。人们常说的一句歇后语是“水浒的军师——无用(吴用)”,没想到两代之后,又多了“无礼”。此外,《金史卷》有被小叔所杀的提督“无德”(吴德)和被桑哥所杀的江宁县达鲁花赤“无德”(吴德)。也许大家还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的风云人物吴法宪吧?此名谐音则大为逆耳,为“无法限制”之意,也就是“无法无天”。另如刘放、魏阳、韩渊、杜子达、王炎等名,谐音出来就成了“流放”、“喂羊”、“含冤”、“肚子大”、“阎王”(回文)等晦气又不堪入耳的词;又如“扬”字常入名,但与“张”姓相配,得名张扬,殊不知“张扬”一词在俗语中就是轻佻虚浮、爱咋呼的意思。

像这样姓名合起来谐音不好的,在历史上很多,即使在今天也屡见不鲜。古时造成不好谐音的原因很多,一是出身贫寒,随意捡一佳字而名之;二是古时人迷信,命名必依五行四柱,哪管什么音韵;再有封建时代,文人死读书,即使名字不雅,由于封建思想严重,认为名字是父母给的,改则不孝。而今天时过境迁,再不注意谐音的父母,恐怕儿子不但改之,心里还悻悻的呢!所以,在起名之时,一定要把姓名的音韵合起来考虑,尽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字义不佳的谐音。

2021年12月22日

敬告读者:本人从7月2日起,将连续发表好名字的标准、起名的构思、起名的方法,但怎样才能起个好名字?具体可详细阅读《起名实用大全》。

与如何取名字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