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档,《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强势来袭,带我们回到72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睹英雄的风采。
从《长津湖》到《水门桥》,钢七连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不是传说里供人瞻仰的雕像,而是真真切切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人。他们也有心心念念的家人,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宁,他们抛下了一切,奔赴异国他乡的战场。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门桥》里那些关于亲情的故事。从战士的柔情一面,一窥英雄的伟大。
七连的指导员梅生,便是一个典型角色。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哪怕到了战场,也不忘随身带上女儿的照片,一句“四加四还等于七呢”,看似抱怨,内蕴柔情。
打仗时不小心掉了照片,一等战火停歇便去找,看到照片上残缺的一角,他愧疚的仿佛伤到的是女儿本人。
和千里万里的渔民出身不同,梅生的家境无疑是殷实的,妻子送别他去战场,骑着自行车一送就是老远。要知道,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一对夫妻都是知识分子的家庭,一个买得起两辆自行车的家庭,绝对称得上小康之家。
富裕的生活,心爱的妻女,这些都没有阻挡梅生上战场的决心。“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
在这一刻,他牵挂的不仅是自己的女儿,更是千万个家庭里和女儿一样大的孩子们。为了给后代人搏来和平,他选择牺牲自己。
他答应过妻子,会平安回去,也答应过女儿,会教会女儿算术,但在战场的每一刻,他都始终冲锋在第一线。
下碣隅里机场一战后,七连减员了78人,梅生告诉排长们,只剩下九名党员了,大家不能在关键时刻卡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哪怕眼睛受伤、几近失明,他也没有想过退缩。
最后一战打响时,七连已经没有多少武器,梅生毅然站了出来,开着燃烧的半履带车,从山坡向着敌军的方向俯冲。女儿残缺的照片就叼在他的嘴里,他与照片的距离有多近,与家的距离就有多近。回不去的家,是他的牵挂,也是他的力量来源。
和梅生的牵挂不同,伍家兄弟的成长,是另一种炮火中相互依存的亲情。伍千里跟着大哥百里打仗,大哥死了,他带着哥哥的骨灰归乡,又带着小弟奔赴新的战场。从前在大哥那里学到的,他又教给了小弟。
带着小弟上战场,不是伍千里的本愿。他希望小弟能够安安心心结婚生子,过上与自己和大哥截然不同的和平生活。但在万里表现出决心后,他还是选择让万里留了下来。一撵一留之间,兄长对弟弟的关切溢于言表。
就算木已成舟,千里也没有忘记让小弟读书的愿望,战火间歇之余,他规划起家里的房子,始终没有忘记的,是给万里留个学习的地方。
在钢七连的故事里,亲情无处不在。梅生对女儿的牵挂、伍家兄弟的扶持,这是血缘关系上的亲情。踏上战场后,身边的战友就是非血缘的兄弟,这样的亲情有着同样动容人心的力量。
这种亲情在平河与伍万里的对话中被点明。伍百里是因为平河才牺牲的,告诉万里这一真相的平河,始终怀有愧疚的心态,他以为自己面临的,会是万里的责骂和泪水,结果却等来了万里的一句“你也是我哥”。
在伍万里告诉七连的战士们,“你们都是我哥”的那一刻,战友之间宛如兄弟般不可分割的亲情,以一种直白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亲情意味着牵挂,牵挂意味着软弱,但在这些战士的身上,我们却始终没有见过他们脆弱的一面。
不管是梅生还是伍千里,他们都把自己对女儿、对弟弟的爱扩大到整个国家的下一代身上,为了后代人不用去打仗,他们选择自己出生入死。
战友之间的亲情同样成了英勇作战的激励,自己打仗拼命点,就能给更多的兄弟留下活的希望,就不会辜负已死的兄弟的付出。于是,有了平河和坦克的肉搏,有了余从戎成为火人还不停歇的脚步。
《水门桥》里的这些英雄,他们有牵挂,会流泪,这些看似“不英雄”的一面,使他们显得更加真实。也正是这种真实,赋予了《水门桥》打动人心的力量。《水门桥》节节上涨的票房,正是这种力量最直接的表现!
2022年的开春,让我们一起用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启,去缅怀72年前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