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反思(曹刿论战教资考试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是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是纯文言文单元,相对而言篇幅也都较长,教学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候,宁愿慢一点,也要理解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你都了解哪些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巨鹿之战(项羽—章邯)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淝水之战(符坚—谢玄)

……

学生介绍长勺之战,引出课题。

二、文学常识

1、简介《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文体知识: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①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②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③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3、背景资料:长勺之战——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他们打败鲁军,并威胁让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整体感知

1、小组讨论,强调重点词句,整理笔记。

2、全文翻译,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

3、多轮朗读后逐段概括,知晓大义并复述。

?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课文标题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原因如2)

2.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战前”: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①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先决条件。(三问三答)

第二段“战中”: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①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②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3.速读课文,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线索?

有两条线索:

①事件发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

二、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有何作用?“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交待时间,事件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结合背景资料,因为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可见,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该译为“侵犯”。

2.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词?全文按事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远谋。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3.曹刿是什么身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可见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是爱国君子。

“远谋”二字可见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

4.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

第三课时

一、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1.曹刿选择了哪一有利时机进军,又是选择哪一时机追击的?

进军——彼竭我盈;追击——辙乱旗靡。

2.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的哪些优秀品质?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3.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战前充分准备,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①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②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4.如何看待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曹刿:具有爱国情怀,关心国事。

政治上深谋远虑;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鲁庄公:虽目光短浅但虚心听取他人建议。

昏庸无能,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急躁冒进;

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亲临前线,总结经验。

5.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处?

文章详写曹刿对于战争的论断,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紧紧围绕“论战”二字展开,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写作手法

1.史料剪裁得当。

在选材上,把表现曹刿的“远谋”的事情都写得比较详细,无关的事一概不提或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如第1段中详写曹刿的言论与第3自然段论取胜的原因,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概不提,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在三问三答中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指挥若定,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战后,又写“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的无谋,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三、总结拓展

1.归纳主题: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找出《曹刿论战》一文中的成语: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再衰三竭。

网课的现实情况,学习习惯良好的同学,就能紧跟节奏,比线下课程差不了太多,课上让试背,已经有同学能够按照节奏背过课文。可是有些同学整堂课完全看不见他的痕迹,对于教学效率实在担忧。想念在教室的日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