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手记|读况

总编手记
韩新东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徽商传媒总编辑
徽商全球理事会秘书长
读况
  在山间,你只要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它总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人间的道理与哲学,而这应该属于大众哲学。哲学是隐伏在大众之中的,而一定并非有大众与小众哲学之分的,而隐于自然之中的哲理是需要去感悟与发现的。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树木,会顺着山势,像被风吹过的一样,从山底到巅峰,不断向上,再向上生长,一个比一个铆足了劲,一个比一个长势汹涌。一开始,你一定是以为它们不断攀援,不断向上,是要成为那个大山之王,山顶之峰,屹立于山峰之上的大树。后来你发现能长在山顶的树,早就长在山顶了,没有长在山顶的,是绝无机会登上山顶的。它们不断向上,再向上,它们渴望的不是离山顶近一些,而是离太阳近一些。离太阳近一些,它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更大的天空,太阳成为召唤的动力,成为它们向上的理由。离太阳更近一点,让天空的翅膀飞得离树梢更近一些。
图片来源:网络
  而你再看山间的另外一种东西,它抛弃了高高在上的洁白与高贵,它放弃了居于山顶的开阔与通达,它将自己隐于山中,藏于林间,甚至你常常会看不到它的身影,只能听到它走过时留下的歌唱。它不愿居于山顶,离太阳太近会被强烈的光芒照射蒸发,可能就没有当初的模样了,变成一股烟,化为一道气,飞到天上去了。它选择的道路是向下,再向下,迫不及待地向下,甚至给人感觉到急迫得不去选择道路,就那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它们穿山越岭,它们穿林破路,在无路可去的绝壁前,它们会畅快地呼喊着纵身一跃,打开一条天空之路,从天上奔涌而来。这些水们,甚至只是山间的溪水,如此勇敢与果决,它们是要去寻找池塘,寻找河流,寻找大海,寻找更低更低的接纳之地,让自己找到海,找到能让自己与未来拥抱在一起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却很低、很低,最低的地方就是大家永远团结在一起的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
  山高为峰,再高的山峰高不过山顶的大树;
  水低为王,再低的水,也低不过山顶上跃下的瀑布,因为它的诚心低过任何水面。
自然始终在指引着人类的思想与思考,人类能够读懂自然的时候,也就读懂了自己。而人类本身却往往以大自然的神灵自居,所以自然不得不经常反过来点醒人类。人类的哲理在大自然,而不在人类自身。看山、品水,我在悟法自然。似乎读出了一些况味。
  滋味是长久的品味,慢慢形成的;我看主要在烹饪,这些小滋味,形成的是一种小清新,小感动,小欢喜,大不了是一壶老酒,也只是滋味悠长些而已。
  而况味之况,仿佛是来的较为仓促,实则是一种沧桑,它形容的是一种情形,一种情境,一种当下的状态。但更是长久的一种时间的打磨,可能早已打得你头破血流,打得你意志消沉,其时有人问你如何?这种况味又与谁人说呢?有况味也有况且,还有战况,还有盛况。读况需要的不是什么高深文化,文豪大儒,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心境吧。
  记得小时候在乡间,常有精瘦的长者,蹲在路边吸着烟,看着南来北往的车和人,他尽管一言不发地抽着铜嘴的烟袋,口中只发出吧嗒、吧嗒的吸烟的声音,及至一袋烟抽完,长者起身将烟斗在鞋底使劲地敲打几下,那些沾在烟斗底的烟灰完全地灰飞烟灭,他轻悄悄地走了,给我留下一个背影。
  好像这是我心中浮现的最早况味。
  这些年这个场景没有忘。
  读山。读水。读况。
其实,如果人生留下的都只是些况且,就不用况且了。
山水 中国画
这些脊梁/匍伏在大地上/让天空找到了辽阔/
这些杂树/挺起在山脊上/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平庸
单凡/画 韩新东/诗
徽商全球理事会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来源 | 选自《徽商》8月刊总编手记
编辑 | 吕品田 审稿 | 戚飞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