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用于衡量某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之间的比率。这个指标是相对的,可以消除不同大小期刊之间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就越大。
SCI影响因子多少算优秀?
影响因子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选择期刊时候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通常情况下,期刊的级别大小可以通过其影响因子来定位。一般来说,影响因子在5以下的SCI期刊算是普通期刊,5到10左右的是属于比较优秀的期刊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因子并非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标准。
影响因子的历史起源
影响因子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在1955年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提出。他首次提出了“引文索引”的概念,并给出了“影响因子”的定义。这个指标最初是用来评价论文质量的间接工具,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来评价其质量。
在1963年时,尤金·加菲尔德对影响因子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扩展为“期刊文章平均被引次数”,将其应用于期刊评价中。此后,影响因子就逐渐成为了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之一。
如何计算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以每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文章总数。具体地说,计算方法为:影响因子IF(2022年)=A/B,其中A代表该期刊2020年至2021年的文章在202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代表该期刊2020年至2021年的文章总数。
影响因子的作用
影响因子不仅是衡量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一个指标,同时也是衡量期刊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因此,它也成为了很多科研工作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候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的功能。因此,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的过程中,不应该仅凭借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评判论文或期刊的学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