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求多福是什么意思

自求多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多的幸福。这个成语源自清末民初的一本书,《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中国人自讨苦吃的根源在于捧,而自求多福的方法则在于挖。

自求多福这个成语可以作为谓语、定语和宾语,常用于劝诫别人。据报道,台湾警察局局长在被问及如何应对大陆军演时,说了一句“自求多福”,让全场都惊呆了。其实早在此之前,台湾学者就已经提到了“自求多福”。

讲述这个成语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非常有启示性的故事。有一次,曾仕强先生的妻子接到了小三的电话,小三说她将和曾仕强结婚,他们是真爱。曾太太冷静地问了一句:“您贵姓?”小三回答说:“姓卢。”曾太太吃惊地自言自语道:“怎么又姓卢?之前那个也姓卢,去年那个也姓卢,他怎么对姓卢的人有兴趣呢?”然后挂掉了电话。结果小三气得走了,曾太太自得其乐。曾先生说,这就是自求多福的意思,也就是说,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别人不会主动给予。傅佩荣先生以一个西方小女孩讨钱的例子来阐述自求多福的意义,小女孩只选择每个人给她五毛钱,而不是一块钱,这说明自求多福需要了解整体形势,明确自己的位置,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汉语成语“自求多福”在使用中非常广泛,意思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更多的幸福。然而,这个成语还不完整,因为它之前还有四个字——永言配命。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要顺应天命,然后再去追求幸福。只有这样,自求多福才有了基础和条件,也避免了空谈无补、无从下手的困境和尴尬。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首诗是赞美周文王并勉励周成王的政治诗,相传是周公旦所作。该诗共有七章,每章八句,其中第六章写道: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程俊英先生的翻译是:要牢记祖辈的德行,继承他们的美德。顺应天命,追求更多的幸福。在殷商还没有失去师道之时,就能与上帝相配合。这值得我们借鉴于殷商的兴衰,因为拥有美好的命运不容易改变!

“永言配命”的“命”指的是天命,也就是天的命令和意愿。君权神授,君主受命于天,但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周人必须通过功德和民心来配合天命。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是因为他自己经历了鲁国官位被罢黜、周游列国被冷落、儒学失宠等困境,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事物的成败受到客观限制和环境制约,非人力所能为。之后他只强调自身修行,不问收获。孔子所说的“天命”类似于客观世界和事物变化的因素。到了先秦时代,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将天命视为“自然规律”的代名词。因此,“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可以解释为认识和把握自然的变化规律,按照规律去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与自求多福有关的故事令人深思。其中之一是春秋时期郑国太子忽拒绝了婚姻,这个故事记载在《左传》中。齐僖公是姜子牙后代,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父亲,当时齐国已经成为大国。郑太子忽是郑桓公的后裔,祖先从陕西的华州迁徙到河南新郑,是一个后起之秀,文武兼备。齐僖公希望通过联姻建立盟友关系,于是提议将女儿文姜嫁给郑太子忽。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首先郑国有了齐国这个靠山,其次文姜还是一个绝世美女。然而,郑太子忽拒绝了这个提议,他的理由是“齐大非偶”,也就是说,齐国太强大了,齐国的女子不适合他。他接着补充说:“《诗经》中有句话‘自求多福’,我只是相信这句话,大国为什么要管我呢?”这说明了古人的智慧,发展需要依靠自己,这才是最切实可行的。太子忽因此被赞誉为“善自为谋”。暂且不论国家大事,单就美女文姜来说,他就无法驾驭。历史记载显示,文姜和同父异母的哥哥齐襄公有染,后来鲁桓公娶了文姜为妻,十五年后她遭到非命。

另一个与自求多福相关的故事记录在《三国志》中,讲述了钟会征服蜀国的事情。钟会是魏国的一位军事家,出谋划策,被人视为张良。公元263年,钟会与蜀国将领姜维在剑阁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钟会撰写了一封《移蜀将吏士民檄》,劝说蜀地的军民投降。檄文中分析了形势,称巴蜀之众分散守备,难以抵御天下的强敌。他让蜀人深思成败,选择摆脱危险,追求永远的安全。最后他说:“如果你们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只是暂时的安逸,那么一旦大军来袭,无论你们后悔也来不及。请你们仔细权衡利害得失,自求多福。”在这里,钟会让蜀人认真思考形势,明确利害关系,自求多福。钟会征服了蜀国后,被封为司徒(三公之一)。但是钟会“有异志”,他自满自大,拥兵自重。他与投降将领姜维合谋叛乱,企图迅速称霸天下。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钟会只能效仿刘备固守一隅,但他没有料到兵变会导致他被杀,最终他在四十岁时死去。历史证明,钟会自取灭亡。败军之将对他的勇气感到羞耻,亡国之臣为自己的幸存而感到惶恐,内地的将士只希望凯旋,谁还会采取背道而行的行动呢?

钟会精通玄学,善于策略和计算,他自称“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然而,名声下的他很难如愿以偿。钟会劝告蜀人要明白形势,明确利害关系,自求多福,而他自己呢?史学家陈寿曾经感叹道:“他心高志迂,没有考虑到祸难的可能性,变故突然降临,族人涂炭,这不是很荒谬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