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是一个无助的儿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在生活里做什么事都被周围的人茫然地推着走的场景。伊夏不好好学习,不认真听讲,还已经留级两次……老师们都认为他无可救药,他的父母也对他失望透顶。
他像是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一样,孤单又迷茫。
他爸爸对他一生气就扬起手掌,丝毫不关心儿子的感受。母亲虽然爱着伊夏,却不知道怎么贴近他的心灵。
学校即将要将伊夏退学,校长暗示伊夏应被送去特殊学校。伊夏爸爸生气地伊夏送去了寄宿学校,希望严律改变他的儿子。
本就很没有安全感的伊夏,顽皮捣蛋是他对抗世界的坚硬外壳,到了寄宿学校,他因为老师的奚落嘲讽而放弃了自己最后一点对抗的勇气。
他原本热爱画画,却在那里抛弃了热爱。
看到这里我不禁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
是严格要求孩子,只关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目标是将每个孩子培养成千篇一律的所谓的“社会精英”的老师,还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发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的老师?
当一些老师逐步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时,他们还美名其曰这是让孩子学会规则和纪律,以及学会如何自律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来变成优秀的人。
影片中有好几大冲突的展现。首先是一些家长认为画画没用,让孩子快乐成长没用。这些做法不能让孩子成长为社会上需要的人,以及在社会上立足。他们认为分数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杆。而尼克却认为分数只是一个片面的评价体系,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让孩子能够生活地幸福快乐。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导演周轶君说:“ 从小到大,我们是以无数标准化考试的结果来定义自己的。直到离开了学校,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才开始,我们才重新认知自己。”
孩子一直考高分就能取得人生的成功,大多数家长都掉入了这种毫无逻辑的怪圈中。他们忽视了孩子兴趣的发展,逼迫孩子去努力学习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野心和虚荣心。
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就这样被一点点抹杀殆尽。
当你在童年不受限制地快乐地成长的时候,你在未来才会有勇气去迎接万难探寻生命的精彩。
如果一个考高分的孩子只是因为父母的期许、社会的压力、旁人的眼光而努力学习,如果他为了考高分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那么高分又能带给了他什么呢?一份众人艳羡他却不喜欢的工作?舒适却空洞的生活?
最终他会发现一切都毫无意义,因为他从来没有收获过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充满想象力,充满好奇心。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保护孩子的美好天性,去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生产一个又一个的机器人,摧毁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都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每个孩子的不同才华都被肯定、得到发挥。
《他乡的童年》里一个以色列的教育家说:“其实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爱学习的,但是死板的教育逐渐让孩越来越子们失去了这一点。”
也许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好奇心,都想去探索新知识。而影片中的老师严厉而极度循规蹈矩的教育,则让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趣,最终被套在死板的框架中,不自知地丧失了创新能力。
影片的另一大冲突即传统的教育观和尼克新型的教育观的冲突。其他的老师因为伊夏“学习不认真”而经常惩罚他,完全不去探究伊夏学习有困难背后的原因,他们认为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无需在意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尼克比起成绩更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他细心地关注到了伊夏的恐惧与不安。他对另一个老师谈及伊夏:他的眼神在呼救,我担心他有一天会崩溃……”于是他巧妙地用有阅读障碍症的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名人的事例引导伊夏走出心灵的困境,帮助伊夏树立了信心。
他告诉伊夏:“在我们周围,那些用独特眼光看世界的人,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
对当时已经封闭内心的伊夏来说,尼克老师的这份肯定就如同一个溺水的人抓住的浮木一般,终于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
有时候一个老师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如果没有尼克,伊夏可能永远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画画的天赋,并且一直受困于他人的责骂和误解,从而关上最后的心门。
也许我们能从伊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老师的责骂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父母的不理解让我们对他们关上了心门,我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怀,我们想追寻自己的热爱却被家长以耽误成绩而由而强制放弃,我们的童年被考试占据……
事实上,考分只是一个考分,它确实是好的大学的通行证,但也仅此而已。很多学生跨进现实世界时,往往因为习惯于多年的考分的制度而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灵活的职场。
作为家长,抑或是一名老师,我们是时候应该思考一下教育的真谛了。别再用我们的自以为是摧毁孩子快乐的童年了,让他们尽情地去创造、去玩耍、去选择他们的热爱吧。他们自会摸索出一条幸福的路,并真正找到属于他们的人生轨迹。
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让教育成为连接现实世界的纽带,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如果你给了一个孩子幸福的童年,那么你就给了他一生的幸福。不要揠苗助长,不要过于心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去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重点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做他们成长路上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