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在以前有段时间接触了《弟子规》,它的开篇就阐述了这部书籍的大纲,告诉我们此书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日常生活百行孝为先,和兄弟姊妹要友爱和睦,然后,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求信用。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也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孩童时就接触着家里的亲人,方方面面都是他们教会我们的,原生家庭其实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性格和思维方式。我印象中我的母亲一直都是个勤勤恳恳的人,虽然读的书不多,但是她知道要勤俭持家,平时为了我们都省吃俭用的,很多时候不舍得花钱,觉得钱需要花在刀刃上,有好吃的也留给我们;我父亲呢就是有需要的,在衣食住行方面就舍得花钱,不能说大手大脚,是觉得该花的钱还是得花,所以他们两人经常会为了家里添置些椅子,桌子等等这些方面有小矛盾的,我爸知道我妈不舍得买的东西他会买回来,我妈唠叨过后觉得好用就不怎么说啦。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赞同我的观点的,有些东西需要的久添置,没必要太省,不过有时也不可否认要学习我妈勤俭持家的精神,只是他们中和一下想法就好啦。关于孝顺我想我不一定是个乖孩子,小时候特别调皮,大人喊不能做的事情,不能犯的错误都基本上一条不落,现在想想我的孩子如果像我一样那么皮,那一个头真的两个大。上三年级一次爬芒果树摘芒果摔下来之后就学乖啦,后来都不怎么敢爬树,原来我就像猴子一样爬高跳低的,爬树可得爬到树顶,看到有低的地方都感往下跳,总觉得胆子大得不得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现在想想小时候是够疯的,不过我父母比较奖罚分明,我和弟弟犯了错错了都要罚,那时真的做错事要不晚上关在门外哭着认错,要不就罚跪,当深刻认识到自己错在那父母才松口原谅。那时总是在不断犯错认错之后才学着懂事。现在长大了,我们也不算孝顺,父母期盼着我们安定下来,早点成家立业,但是我们姊妹都不着急,当父母看着比我们小的表妹都结婚啦,舅舅舅母都当外公外婆啦就会时不时催一下婚。我们做孩子的可以理解父母的想法,但是我们觉得选择自己的伴侣也需要慎重,只有合适的才能一起过人世嘛。可能只有在工作上面他们比较省心一点点吧,我们有空也会时常打电话回家。孝顺还是要时常放在心上的,有空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在外工作尽量照顾好自己也是让他们放心。
兄弟姊妹间我们是比较少联系的,以前小时候一起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现在长大了各有各忙,都希望彼此好好的。大家相聚一起还是感觉挺亲切的,长大后就少拌嘴啦,大家都是聊聊日常,唠点见闻,也挺好的。次谨信,平时言语要小心谨慎,讲求信用。一个人确实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得体,成年人的共识都是尽量不麻烦别人,但是别人也尽量不麻烦自己。也许这样有点生疏,但是想想也是大家生活都够累啦,很多事情都处理得不容易,如果自己可以处理得事情尽量不麻烦别人是挺好的。诚信也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我们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要做到诚信,都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重要,这是需要我妈妈诚信待人,经常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
和众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效仿他们的言行。如果有余下的时间和精力,则应学习有益的学文。弟子规的总体大纲在现在还是有参考价值的,里面列的明细个人认为大多数是实用的,有小部分还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新时代新风范,有些不适合的思想就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