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散文的经典之作,将描写荷塘与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给读者以美得享受。因此,在教本课时,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的景物,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通过抒情散文引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身边的优美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抒情散文的相关知识
(2)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学生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等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基调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中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2.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等;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 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在轻松愉悦的音乐下,带领学生回忆已经学过朱自清的《背影》,相信大家对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还记忆犹新,“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叙事散文《背影》等知识,同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初读感知,进入文本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月光下的荷花。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课文的美景,提示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学生分段朗读,有针对性地解决朗读中的字音问题,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从范读中初步感知文本的思想感情。
(3)文本美点寻踪: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内心中感受到的美。
3.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作者游踪是:家──小路──荷塘──家。
4.分析品读,捕捉情思
品读第1段
(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学生分组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品读第2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
(2)第二段点拨分析: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周围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整段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3)作者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
(4)第2段总结:虚实结合,总写荷塘月色。作者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文具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作了铺垫。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虚实结合
品读第3段
(1)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第3自然段,并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
(2)第3段总结:第3自然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板书]:自由(淡淡的喜悦)——(苦闷)
品读第4段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1)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 画面美
(2)品味语言美
(3)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4)师生共同探讨文中第4段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七、 知识迁移,布置作业
1、知识迁移:学习了本文的前四段之后,想想大家对于朱自清笔下的月色荷塘,有一个很强烈的审美体验了,现在就请大家进行知识迁移,描绘一下以下这首诗词的画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