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观后感500字左右(红色经典心得体会3000字)

当年献礼国庆二十五周年的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上映之时引发社会广泛而热烈的反响。影片改编自李心田的同名小说,取材于红军后代的真实经历,整部影片可以说是集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于一体。时隔近半个世纪,如今重温这部革命经典影片,禁不住让人心潮澎湃,尤以影片中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成长故事令人倍受鼓舞。

特殊年代里应时而生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本身就承载着革命精神话语表达和特定时代赋予的时代秉性与政治伦理。影片赋予剧中的人与物以强烈的政治色彩,着力塑造了革命风浪中成长起来的红军少年潘冬子这一英雄形象,他经历了从最初的情感认同到思想认同、再到对党员身份的价值认同这一成长过程以及自身在精神上的巨大飞跃。而这其中,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少年潘冬子的教育与培养,同时更从潘冬子身上映现出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纵览整部影片,可见其借助“人”与“物”之间的彼此呼应,巧妙地将抽象化的意识形态具象化地呈现出来,由而既加强了电影本身的思想深度,更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了红军少年潘冬子的革命成长故事。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映山红、红星标徽、盐、米等物象,可以说是紧贴那个时代与人的现实生活,借以唤起亿万观众在情感上的一种共振与共鸣。

回到电影细节,尤其以贯穿情节始终之后重要线索——“红星”标徽最为鲜明,它被赋予了积极、昂扬的象征意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电影一开篇讲述了红军在潘行义引导下打败胡汉三,从其魔爪中救下小冬子;红军在柳溪镇建立了红色政权,这时红军帽檐上闪闪放光的“红星”标徽第一次在小冬子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父亲随红军主力撤离时,将一颗“红星”标徽留给小冬子,告诉他遇到困难时就看看这颗“红星”,有了“红星”的指引就一定能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而这既是身为红军的父亲对儿子的期许,更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的接力者给予的厚望。

如上所述,不难发现,电影《闪闪的红星》突出革命小英雄潘冬子的成长历程,再现父子两代英雄之间思想与情感深刻交流。当父亲离去,母亲牺牲了,少年潘冬子在经历人生的“生离”与“死别”之后变得愈发勇敢与坚强,继而快速成长为革命队伍中一名坚定的红军小战士。正是在这过程中,潘冬子对“红星”和党的朴素情感在一步步内化为听党话、跟党走的革命行动,同时更加坚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潘冬子为封锁在山上的红军送盐,勇敢地揭露米老板与胡汉三的勾当,以及在红军吴大叔帮助下铲除胡汉三等等。更进一步地说,集信仰、勇敢、智慧于一身的少年潘冬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成熟,而这一少年英雄的饱满形象不断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不负韶华、奋勇前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