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迁
成语“安土重迁”指的是乡土情结深厚,不轻易离开故乡。即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成语释义
“土”是指乡土,“重”表示看得重、不轻易放弃。该成语指人们安于现居地,不愿意轻易迁移。
成语出处
《汉书·元帝纪》中有一句话:“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这段文字解释了“安土重迁”的含义。
近义词
安居乐业、安家立业、安家落户、恋恋不舍。
反义词
四海为家、志在四方、东奔西走、背井离乡、东征西讨、戎马倥偬、离乡背井。
用法
该成语可以作为谓语、宾语或定语,在句中用以指代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示例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哪一个不怕的。”
- 近代·秦牧《长河浪花集》:“在中国农民的传统习俗上,是安土重迁的。”
- 近代·王统照《牧马场》:“因为蒙古人既没有安土重迁的意识,又是性格非常强悍勇敢的民族,在幼小时候便习会了骑马、射箭,青年时代以上阵冲锋为他们的荣耀事业。”
- 近代·徐懋庸《对于农村文艺写作的几点意见》:“向来安土重迁的,现在纷纷向外路去找活了;向来听天由命的,现在也要反抗,斗争了。”
- 近代·孙犁《悼画家马达》:“我是从农村长大的,安土重迁,主要是我的惰性大,如果不是迫于形势,我会为自己画地为牢,在那里站着死去的。”
成语造句
- 中国人安土重迁,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乡,但凡是有点生路,谁会愿意背井离乡,在他乡做一个无根的浮萍。
-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为文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恋乡情感模式。
成语故事
东汉元帝时期,土地兼并加剧,农民纷纷破产,有的成为佃客和奴隶,有的成为国家佃农,有的成为流民。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税赋役都转嫁到了自耕农身上。
官吏贪残,天灾频繁,各地爆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元帝以德教治国,缓和社会矛盾。
公元前40年,汉元帝下令撤销一些墓园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随后又撤销了各郡国祖庙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元帝下诏说:“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是百姓的本性,这如同骨与肉相互依附一样。最近官府用大臣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的道理,报请从各郡国迁移部分居民来侍奉这个陵园,这样做会使得百姓们远远地抛弃了祖先的坟墓,破产失业,亲戚别离,人人怀上思慕故土之心,家家产生不安的气氛。如果这样,东部地区就会遭受人为的损耗,关中地区又会增添无以聊生的百姓,这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
汉元帝还撤销了为父母陵园设置的护墓和祭祀人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成语寓意
汉元帝治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故乡的留恋情感十分深厚。只有遭遇严重的灾难或无法生存,人们才被迫离开故土。否则,只要有一丝希望,人们还是会留在故乡。对故土的眷恋是人共同的情感,也是人的本性的心理需要。在当代社会,“安土重迁”的思想仍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