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毒面具是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防毒面具原理)

1915年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进入了相持阶段。由于当时防御体系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战壕和机关枪被广泛应用,但是重型装甲却没有面世。所以主动进攻的一方会承受非常大的损伤。

图: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伯指导德军释放毒气

这场被命名为“第二次伊普尔之战”的战役在5月25日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是弗里茨·哈伯,他因为从空气合成氨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同时他也是一位化学战专家,不但为部队派遣科学专员,还亲自到前线选定氯气部队的驻扎地点。他认为毒气是“尽快结束战争的人道武器”,并不比“天上飞的炸弹”更辛苦。

由于海牙公约中明确禁止化学战争以及 毒气弹实验,所以德军和哈伯受到了强烈谴责,哈伯也被称为恶魔。实际上,英国在遭受氯气攻击之后,很快也使用了氯气还以颜色,可见英国对这种武器也是早有准备的,只是让德军先背上了首次使用毒气的恶名。不久后,英国又使用了芥子气炮弹做为报复性的打击,巴伐利亚下士希特勒很快也尝到了苦头。最终,化学武器未能使德军在战局上有所突破,化学武器本身却呈现多样化,应运而生的便是防毒器具。

刚开始的时候,发明的是一种特殊的口罩,口罩里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溶液浸过的棉花,这两种物质都有除氯的功能,能起到防护的作用,可在战场上敌人可不一定只用氯气。比如,英德双方在一年后已经使用过多种不同的化学毒气了。

所以双方立刻敦促本国政府尽快制造出防毒器具。法国政府把任务交给巴黎毒气实验室。他们对“气样”进行分析,促使了第一代防毒面具的诞生,其中的灵感来源于野猪。

研究人员发现,伊普尔阵地附近的大量野生动物,包括树林中的雀鸟及蛰伏的蛙类与微小的昆虫,都在氯气中丧身,但体型很大的野猪,却安然无恙。可以肯定的说,野猪本身无法抵抗氯气。而且野猪耗氧量最多,巨大的耗氧量应该使得它更容易中毒,但是它们却活了下来。

研究人员便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野猪和其他许多动物圈在一起。然后释放氯气。他们发现,野猪都嗅觉相当灵敏,闻到刺激性气味之后,就把长嘴巴插入松软的泥土中。而其他动物则在混乱中相继死去。毒气散尽之后,野猪从泥土中拔出长鼻子,把鼻孔中的泥土喷出后,就像什么事业没发生似的。原来野猪平时经常用长嘴公洞泥土寻找途中的植物根茎和小动物,当它们嗅到刺激性气味的时候,常常用拱地的办法来躲避。进一步分析发现,松软的土壤颗粒有吸附毒气的作用,这就使得野猪躲过了那场灾难。

野猪的表演给了人们启示,目睹经过的研究人员以野猪嘴和泥土为原型,制造出一种多功能的防毒面具,选中了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的木炭,很快就设计出第一批仿照野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这种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和滤毒罐组成,面罩包括罩体、眼窗、通话器、呼吸活门和头盔。

这种面具很像中国神话小说中的猪八戒。到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的时候,德军故技重施,释放了毒气,这次是瓦斯。不过法军已基本配备了防毒面具,较为有效的抵御了德军的毒气攻击。据悉,有一位年轻的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就是后来发现青霉素的人,他说过一句:野猪拯救了我们的法国士兵!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