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
(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成就贡献
翻译经典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周作人受到剥夺政治权利
(1953年12月19日人民法院判决)的处分,在首都北京的家里专事翻译和写作,但不允许以本名出版。
这段期间,他翻译日本古典文学和古希腊文学作品多部,同时应邀校订别人的译稿。有些没有结集的日本文学中短篇译作散见中国和香港传媒。
他每个月开销颇大,在写给香港曹聚仁的信件里面曾说:“人民文学社派人来说,每月需用若干。事实上同顾颉刚一样,需要五百一月,但是不好要得太多,所以只说四百。以后就照数付给”。“因为负担太重太多,所以支出太巨,每月要不足百元以上,这是我拮据之实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给他翻译希腊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这项任务(胡乔木提议,毛泽东主席批准),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日本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经典汉语译本。
包括古希腊喜剧《财神》(阿里斯托芬作)、《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全译本、古希腊悲剧《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翻译);日本现存最古的史书《古事记》、滑稽短剧《狂言选》、平安时代随笔代表作《枕草子》、滑稽本《浮世澡堂》(日文《浮世风吕》)和《浮世理发馆》(日文《浮世床》)等。
他应邀校订北京翻译社的《今昔物语集》本朝部译稿和丰子恺的《源氏物语》全部译稿(与钱稻孙合作)。
他觉得毕生最重要,也最有成就感的译作是用古希腊语(和罗马帝国希腊化地区当时流行的新约希腊语;通用希腊语不同)写作的古罗马叙利亚作家、哲学家路吉阿诺斯的作品选《路吉阿诺斯对话集》。
周作人精通日语、古希腊语、英语,并曾自学古英语、世界语。
1936年 | 山本书店 | 《北京の果子》 |
1938年 | 改造社 | 《周作人随笔集》 |
1939年 | 文求堂 | 《中国新文学の源流》 |
1940年 | 冨山房 | 《周作人文芸随笔抄》 |
1940年 | 创元社 | 《瓜豆集》 |
1944年 | 実业之日本社 | 《结縁豆》 |
1955年 | 筑摩书房 | 《鲁迅の故家》 |
1973年 | 筑摩书房 | 《日本文化を语る》 |
1998年 | 骏河台出版社 | 《水の中のもの―周作人散文选》 |
2002年 | 平凡社 | 《日本谈义》 |
2002年 | 新风舎 | 《鲁迅小说のなかの人物》 |
日语 | 《现代小说译丛》 |
《黄蔷薇》 | |
《陀螺》 | |
《现代日本小说集》 | |
《乌克兰民间故事集》 | |
《古事记》 | |
《狂言选》 | |
《枕草子》 | |
《浮世澡堂》(日本语《浮世风吕》) | |
《浮世理发馆》(日本语《浮世床》) | |
《现代日本小说集》(与鲁迅合作) | |
《如梦记》 | |
《石川啄木诗歌集》 | |
《两条血痕》 | |
古希腊语 | 《路吉阿诺斯对话集》 |
《希腊拟曲》 | |
《财神》(古希腊喜剧) | |
《希腊神话》 | |
《伊索寓言》(全译本) | |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古希腊悲剧) | |
英语 | 《域外小说集》(与鲁迅合作) |
《红星佚史》 | |
《现代小说译丛》(与鲁迅合作) |
作品一览
《欧洲文学史》 | 《近代欧洲文学史》 | 《谈龙集》 | 《艺术与生活》 | 《雨天的书》 | 《儿童文学小论》 |
《儿童文学小论》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 《谈虎集》 | 《鲁迅的故家》 | 《夜读抄》 | 《知堂回想录》 |
《自己的园地》 |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 《瓜豆集》 | 《周作人书信》 | 《苦竹杂记》 | 《书房一角》 |
《老虎桥杂诗》 | 《鲁迅的青年时代》 | 《永日集》 | 《药堂杂文》 | 《苦茶随笔》 | 《过去的工作》 |
《知堂乙酉文编》 | 《周作人文类编》 | 《木片集》 | 《苦口甘口》 | 《秉烛谈》 | 《风雨谈》 |
《药味集》 | 《周作人散文全集》 | 《看云集》 | 《知堂书话》 | 《立春以前》 | 周作人自编文集 |
《知堂文集》 |
研究鲁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另一项重大的贡献是撰写《鲁迅的故家 》、《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这些回忆性文章,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后辑成《木片集》。
经曹聚仁介绍,在香港传媒连载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后结集出版。
文学特点散文
周作人一生当中研究日本文化五十余年,深得日本文学理念的精髓。钱理群指出周作人散文存在着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这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是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生命所在,它正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是更接近日本的。而这种难以言传的情调或者境界,就是“物哀”。周作人的文章,字里行间,深深浅浅的情思当中总是涌动着一股淡淡的“物哀”思绪。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正如叶渭渠所指出: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周作人在情感处理方式、讽刺修辞运用、语言以及文体诸方面均一定程度地受到日本审美经验的影响,与这种影响相关,他形成了一种近似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文风,以温和、冲淡之笔书写个人的闲适、寂寞与不平,把玩人生的苦趣。其实,他看似有闲而心无暇,不只是由闲适透出淡淡的哀绪,而且在闲适背后隐有无限忧愁;他不是以创作去体验生活的寂趣,乃至玩味这种寂趣,而往往是借创作排解寂寞、忧愁,由此与日本文风区别开来。
翻译
“兴趣型”翻译家周作人,兼顾当时的国情,是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者化的翻译,其文艺观和创作在多方面受到了所译原著及作者的某些影响。他缺席“抗战”翻译,在“受命”翻译时显得规矩正式了很多。
周作人在《现代日本小说选》中讲了他不选日本自然主义的理由。在给沈雁冰的一封信中指出:“专在人间看出兽性来的自然派,中国人看了容易受病。”
在现代中国周作人是最早提倡研究性科学、性心理学和性教育的人之一。他提倡对于性问题的健康的正常的态度,这本身就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因此,对森鸥外《性的生活》的翻译和发表,超出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周作人在1938年译出时用的是英文VITASEXUALIS而非汉语标题,也考虑了当时的国情,虽然是先进,也总不是“明目张胆”。
钱理群说过:“对于周作人,他也许并不否认,甚至一定程度也在积极追求译书的效果,但他更多的是出于一己的兴趣,他是以兴之所至的态度来从事译作,不可能那么严肃认真,也只愿自然、自在地过着消闲的生活。不愿以任何外在的东西——哪怕是译书这样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活动——来束缚自己。”
世人评价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沦为汉奸文人。另外,他在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等方面也做出过贡献。在《周作人传》中就能看到3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
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