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简介是哪里人(朱元璋简介活了多少岁)

朱元璋生于1328年,死于1398年,在位三十年,活了七十一岁。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朱元璋活了七十一岁,还是可以的,在古代算比较长寿了。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 后来取名兴宗,因为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才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1344年,朱元璋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然后,大败陈友谅,歼灭张士诚,消灭方国珍。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曾经在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能穿越回到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你需要有几条命才能完成他们的功绩?这个看似简单问题却难倒了一众历史爱好者。我们在历史书籍上所看见的那轻描淡写的几笔,却是那些历史人物用一生书写的。如今就算真的有那种时空机器,让他带着朱元璋传回到元末,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走完朱元璋的路吧,可能连童年都过不下来。

明·万历《盱眙县志》记载朱元璋撰写的《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中,叙述其家史及出生盱眙的经过。

朱元璋的高祖、德祖家世江东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是淘金户,因金非土产,市于他市,加之官府苦役沉重,难以生存,朱元璋先祖朱初一携带全家,逃到泗州落户。朱元璋父亲仁祖朱五四,年五十岁时迁居盱眙县太平乡二郎庙。朱元璋母亲陈氏,泗州人。元·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朱元璋诞生於盱眙太平乡二郎庙(朱元璋登基后改为红庙)。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16岁时,仁祖朱五四年六十四岁、淳皇后陈氏五十九岁,俱崩。

朱元璋父母双亡后,无依无靠,生活无着落,在盱眙境内放过牛,要过饭,17岁出家皇觉寺为僧。因此,盱眙城乡流传其少年时代的神话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史歌云:“盱眙崛起真天子,红庙遗踪万古存。”

01朱元璋出生

《帝乡纪略》记,仁祖朱五四寓於盱眙二郎庙之西旁时,一天夜晚,其妻陈氏梦见从西北方来一神人,修髯长冠,朱衣象简,授一白丸,淳皇后舌之后,其人忽不见。即觉异香袭体,遂有娠焉,乃生朱元璋,取名“重八”。朱元璋出生之夜,二郎庙天降玉牒,火光烛天,五色旺气,照耀其间。后此地无人居,经今土石俱赤,不生草木,方丈之外,卉植自繁,真为圣迹也,后改称红庙。

二郎庙旁一涧水,朱元璋出生时,陈氏去涧中取水,水上忽飘来红罗一块,将河水映照成一片红光,遂取衣之,名为红罗障。后涧水常年俱香,而因名为香花涧。故名山名水名乡名涧名庙之名,皆不诬也。明·万历《盱眙县志》记载两首诗,佐证此现象。

盱眙明祖陵

明·万历,督学御史柯梃,过红庙时有感而发,作《题红庙》诗:“ 相传此地孕龙乡,龙孕红罗忽献祥。天地分明为冶铸,帝王自是异凡常。此间潦倒六年梦,身外蹉跎十年霜。万古江山基尺寸,前呼野叟莫遗忘。”。

明·万历,盱眙县教谕鲁须奋、御史柯梃作《题红庙》诗:“真主钟灵诞帝乡,天开鸿运笃祯祥。淮浮云锦神嘉贶,祠绕霞光惊异常。一统山河更百战,万年基历定三霜。盈成世世边陲静,汤沐遗床永不忘。

此两首诗,均描写朱元璋出生红庙时的异常天象,渲染帝王之命运,并将盱眙称之为“龙乡”“帝乡”“汤沐”,延续至今。

明·万历《盱眙县志》记载:朱元璋出生数日,整日啼哭,不能食奶,仁祖求医之急,忽有一僧奇伟,坐于门侧,仁祖告以故。僧曰:“莫哭莫叫,日月并到,还个哈哈笑。”果然,孩子不哭了。又说:“莫急莫燥,夜半一到,双曲来保。”仁祖谢许为僧,随入家取茶为礼,而僧忽不见。当日夜半之时,果能进奶。

盱眙明祖陵

坊间传说把朱元璋的出生描绘的可以说是神乎其神。但是清楚封建社会史官操作的都应该知道,这都是一种附会加工的手法,只是为了让毫无背景的朱元璋看起来更天命所归一点。那么真实的朱元璋又是什么样呢?02朱元璋痛失双亲

朱元璋出生在大元王朝统治的时代,他家很穷,穷的只能帮助地主家当佃户才能勉强糊口度日,他的地位很卑微,确切的说是在那个时代,每一个生活在元朝统治下的汉人都异常的卑微,他的生命在元朝的法律中只值一头驴,他甚至连名字都如同牲口的编号一般,叫做朱重八。

生活虽然贫困,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过的很充实很快乐,因为这里有疼爱他的父母,对他关爱有加的兄长。虽然每年要交很多赋税给官府交很多的地租给地主,但是他依然健健康康的成长到了8岁。

8岁那年,天下大旱,百姓苦不堪言,可是对于大元朝的上层名流来说,泥腿子的生活根本无关紧要,该享受的生活是绝对不能停止的,无数农名被逼到了绝境。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经历了大旱后,人们希望来年开春能够开个好头,能够度过这次难关,但是这时,淮河流域却爆发了一次蝗灾。当时并没有如今的驱蝗技术,面对着遮天蔽日的蝗虫,人们束手无策,只能见刚刚种下的庄稼被糟蹋的啥也不剩。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蝗灾刚走,朱重八附近的村庄又流行起了瘟疫,这重重重担砸在了这些普通人的身上,彻底压垮了这些倍受苦难的人的生活。

朱重八的生活也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彻底变得绝望了。瘟疫刚起,朱重八家就有人中了招。父亲朱五四就染上了瘟疫,已经64岁的朱五四本就身体不好,此时更是严重,一时间染病不起,没过多久,父亲就撒手人寰。但是这只是噩梦的开始,此时的朱家不仅缺粮,还有瘟疫十分吓人。短短时间内,他的长兄与母亲也接连病死,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原本人丁兴旺的朱家,只剩下了朱重八与他的二哥两个人。

03朱元璋放牛

一无所有的朱重八,将自己卖给了刘地主,因为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什么都没有的孩子只有卖身为奴才能够活下来。吃着最难以下咽的糠米,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朱重八依然健康而倔强的活着,在当放牛娃的生涯时,他认识了很多和他一样苦难的孩子,其中有两位就陪伴了他的半生,他们就是后来天下闻名的第一名将徐达和改变了朱重八一生的汤和。

这群穷苦的孩子们在一起时,总是喜欢讨论着他们的梦想,他们没有文化,更没有背景,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地主那样的富户,可以永远不要感受到饿肚子的痛苦,自己的亲人也不会因为饥饿离开他们。”我们吃牛肉吧。”一个略显稚嫩的声音在孩子们中间传来,所有的孩子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这个只有八九岁,却比同龄孩子高大许多的朱重八。

“哪里有牛肉可以吃?”年纪最大的汤和,吞咽着自己的口水问道。牛肉,对于这群穷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人世间最美味的食物,他们中大部分人从出生到现在都还没有品尝过肉的味道。

指着刘地主牛群中那头最小的牛,朱重八豪气万丈的说道:”这就是牛肉。”

所有的孩子都认为朱重八疯了,要知道私杀自己主人的牛可是重罪啊。可是不顾好友徐达的阻拦,朱重八毅然的将那头小牛给推下了山坡,给摔死了。

少了一头小牛,没法向东家交差,孩子们很害怕。朱元璋说,我有办法。孩子们在朱元璋指挥下,把现场打扫干净,将牛尾巴埋在石头缝里,回去交差。回家后,朱元璋对刘财主说,一头小牛被山神拽去了。刘财主不信,拉着重八去看究竟。到了山上,刘财主拽住插在石头缝里的牛尾巴往外拖,竟然小牛“哞……哞……”地叫起来。从此,那座山被庄户人称之牛尾山。

一顿鲜美的炖牛肉让所有的孩子吃的眉开眼笑,让他们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年纪不大的孩子,也让朱重八品尝到了地主老爷愤怒的皮鞭。朱重八并没有死,毕竟他的价值可比一头小牛犊可高多了,可是他的日子更苦了,除了放牛,他还要代替耕牛耕田。也是这一天天的苦难生活锻炼了他强壮的体魄。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曾经的有钱人刘地主也因为粮食歉收,沦为了贫民,毕竟在大元朝的蒙古人眼中,你再有钱的汉人地主也不过是他们田里的韭菜罢了。

04朱元璋行乞

在当时那个乱世,像朱重八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其中还有不少都在乱世中死去,暴尸荒野。朱元璋一时间无路可去,只好到处乞讨,要饭谋生。在那饥饿年代,要饭也难呀。为了填饱肚子,朱元璋经常上山采摘野果充饥。

一天,来到盱眙境内的山上,采摘野枣充饥时,不小心手被枣刺戳破,鲜血直流。朱元璋看到枣树的枣针全部向上长,便指着枣树骂道:

小枣树,真害人,手头被你戳生疼;

小枣剌,听我话,叫你永世头朝下。

一位老人告诉笔者,此故事传承好几代了,原来枣树的枣刺向上长,现全都反过来向下长,是朱元璋御赐的。

朱元璋16岁时,无奈投了皇觉寺。虽然说是和尚,但是在寺庙中也并没有什么地位,只是最底层的杂役。庙里的那些老和尚和昔日的地主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对朱重八这些可怜人要更加苛刻。但是朱重八也就无所谓了,经历了生死之后,他只想在这乱世中能够活下去。

但随着灾情的严重,皇觉寺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庙里一般也靠收租子和外来的施舍来度日,在灾年,庙里的地产没有粮食收入,外来的施舍也几乎断绝,庙里也快揭不开锅了。无奈之下,庙里的住持法老只好让下令罢粥散僧,让各个僧人出去云游。美其名为云游,实则就是乞讨,而此时,朱重八刚刚来到皇觉寺不过五十多天。

一天,朱元璋乞讨时,走进盱眙山区一个小村,正饥肠辘辘,偶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见朱元璋虽然破衣烂杉,神情疲惫,但长相奇特,气宇轩昂,眉宇间透着一股帝王之气,便带到家中,一边做饭给朱元璋吃,一边说,少年英俊,面相之贵,富有四海,乃吉人天像。朱元璋听后面带笑容地说:我白天行走大地,夜晚卧眠山川,乃是: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老者听后,赞叹不已,感慨地说:小人畏惧艰难,君王心存天地;花开花落均有时,称霸一方谈何易。随赋诗一首:“抬头看重山,低头见淮水,再过20年,少年坐金殿。”朱元璋听后满怀喜悦,赋诗一首: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以上两首诗,《明史》中均有记载。

1348年,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四年的时间,朱元璋经历过许多磨难,见过社会的许多真实现象,学到了很多东西,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又开始了过起了他的和尚生活,本来日子应该这样过下去的,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汤和打听到朱元璋的消息,便写信给朱元璋,说自己(汤和)已经在起义军的一个首领郭子兴手下当了个千夫长,想要朱元璋投奔他,干出一番事业,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朱元璋有没有这个意愿后人就不得而知了,但这封信的内容泄露出去了,朱元璋不想投奔起义军也不行了,否则他就会被处死,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开始了他的征战沙场的生涯。

进入起义军之后,虽然经常九死一生,也时常居无定所,但是对于朱重八来说,这不知道要比自己当年的童年悲惨好多少了。在起义军的日子里,他把名字改成了朱元璋,他也遇到了以后陪伴了自己一生的马皇后。他深知谁是害死了自己那个家庭的罪魁祸首,他深知是谁把天下黎民变成了这样。终于,他推翻了元朝,光复了被北方游牧民族侵占了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一个强大的帝国从这里启航。

05痛苦后的余音有人说朱元璋生性暴虐,对待官员贪污过于苛刻,对于开国功臣,不留情面,而且更是洪武三大案让无数人头落地。可是,究竟是朱元璋是生性暴虐,还是朱元璋悲惨的童年,让他总想用尽一切办法,只为了让那些和曾经他有着悲惨经历的普通人,过的更好一些呢?可以说少年生活对朱元璋的影响,影响到了明朝国策国运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一桩“不太好”的影响,自幼痛失双亲,朱元璋对于亲情也就更加的看重。登上帝位后,更是制定了空前丰厚的藩王待遇,明初的藩王,每年可以领一万石禄米,郡王也可以有两千石俸禄,一个郡王的俸禄,就是正一品官员的二十倍。发展到明朝中后期,明朝的藩王宗室人数,膨胀到数万人,甚至每年输入京城的粮食,都不够养山西河南几个省的藩王,等于是巨大的财政负担。

然后就是“好”的影响,有了这样的痛苦记忆,登基后的朱元璋,也就不遗余力,将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口气提升了一大截。比如“漏泽园”,即提供给平民百姓的公共墓地,就从此大量兴建,还有“养济院”,专门用于收容“无告者”,主要是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每个月提供粮食布匹柴火,从明初起,“养济院”就大量兴建,几乎明朝每个府县都有设立,许多富裕的府县,甚至不止一座。另外还有提供医疗的惠民药局,也是惠泽万民。

如此“高度福利化”,在十六世纪造访中国的外国传教士笔下,也留下了生动的记录。以西班牙人拉达的话说:“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医院(惠民药局)”。东南大地的养济院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始终有充足大米供应”的景象,就是当时明朝福利制度的写照。

更影响深远的,就是明朝的“荒政”与“粮储”政策,吸取了元末天下大乱的教训后,朱元璋登基起,就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明朝的粮食产值,朱元璋在位时就甩开宋元一倍多,大小仓储遍布全国。每当饥荒时,明朝更有“大口六斗”的赈灾标准,和不遗余力的粮食发放。甚至地方官遇到灾荒,可以不经请示赈灾。这一切,应该都来自当年痛苦的灾荒记忆。

同样值得骄傲的,还有当时明朝强大的粮食仓储,朱元璋在位时,明朝的粮食仓储就到了”宇内富庶”的地步。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时,明朝的粮食储备依然可以做到“支用十年”。正是这充足的粮仓,撑起了明朝一次次的盛世。但到了十七世纪的明末,明王朝的土地兼并,以及空荡荡的官仓,却也同样预埋了不久以后,又一场痛苦的乱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