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通吃祖冲之
知识就是力量,欢迎回到2049.
数学家系列,今天再续一期。之前我们讲到的数学家都是国外的数学家。但是实际上,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数学大师。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人物——文理通吃祖冲之。
祖冲之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之前介绍到的许多古代数学家,生平资料都是非常少的,比如说跑的比谁都快的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的芝诺,还比如创立几何基本法的欧几里得。这是因为,这些古文明要么就断了根,要么就是不太重视历史记录。但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祖冲之,虽然距离我们有1400多年,但是他的生平资料却非常详细。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的文明一直是连续的、没有中断,而且历史记录也非常详细。
祖冲之祖籍在范阳郡遒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涞水人,不过他本人出生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江苏啊,自古就出人才,曹丕就说过,这里是“锦绣文章之乡”,特别是江苏扬州,直到近代,杰出人物依旧在不断涌现。祖冲之生于公元429年,卒于公元500年,享年71岁。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在他出生的六年前,当时是宋王的刘裕刚刚迫使东晋的末代皇帝晋恭帝退位,他自己则当上了刘宋的第一任皇帝。而刘宋政权还没有祖冲之寿命长,等祖冲之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南齐时代了。
刘宋王朝
祖冲之最大的贡献我们都很清楚,那就是计算了圆周率。在祖冲之之前,我们中国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在这本书里就提到了一句话: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边长是5的正方形,其对角线的长度是7。当然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说的都不太准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也就是圆周率,其数值是3.1415926…,这是一个无理数。而边长为5的正方形,其对角线的长应该是5倍根号2,也就是7.0710678…也是一个无理数。
虽然《周髀算经》已经很牛了,但古代人也注意到,圆周率虽然接近3,但是却不等于3。于是,为了追求真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也是不信邪的。按道理讲,圆周率的计算就是把圆的周长量出来,然后除以直径,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行了。但是,圆的周长并不容易计算。有人说,拿一根绳子,围成一个圆,然后量一下绳子的长度就知道周长了。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图样了,没法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我们越想尽量多算出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就要把圆做的尽量大,但是越大的圆,越难以精确。更何况对于古人来说,几千米长的绳子那得多贵,就算把黄博士卖了也换不来。所以这种直接测量圆周长做个除法的方法,只能得到很不精确的结果。
那么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祖冲之采用的方法叫“割圆术”,这种方法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提出。这种方法的思想就是,我们画出圆的内接多边形,随着内接多边形边数的增加,其周长就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而这样的多边形的周长是能够很容易计算出来的。那么只要多边形的边数足够多,就能得到足够精确的圆周率计算值。
刘徽
割圆术
其实,这种无限分割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比如《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而刘徽正是继承了这种思想并且发展出了割圆术。不过,真正将割圆术发扬光大,还要属祖冲之。
刘徽当年用3072边的正多边形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6。不过这个数值仍然不能满足祖冲之。在公元480年,祖冲之利用割圆术计算了12288条边的正多边形的边长,然后计算得到了小数点后7位的精确数值。
当时的中国人习惯使用分数来表示数字,所以祖冲之提出了圆周率的两个近似的分数数值。其中较为简单,但是精度较低的分数称为“约率”,为22/7,大约等于3.1429;另一个精度较高的分数称为“密率”,是355/113,大约等于3.1415929。而且这个密率也很便于记忆,我们把密率的分子和分母连在一起,就是113355。
而至于计算的工具,祖冲之使用的是当时的超级计算机“算筹”,算筹可以看成是算盘的前身,它是用一些小棍,摆成数字,然后进行各种计算,就用这么简单的工具,算出了12288边形的边长,可以想象当年祖冲之在家里摆了一地小棍的场景,这一定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巨大的工作。
算筹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所以说,祖冲之计算得到的这个结果,确实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直到一千多年后,才由15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了他的纪录。阿尔-卡西计算了3×2^28边形,也就是805306368边形,才计算得到了小数点后17位数字。
阿尔·卡西
不难看出,要是这么一点点增加多边形的边数,实在是过于复杂。所以,用这种方法算出来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奥地利天文学家克里斯托夫-格林伯格,在1630年用10的40次方边形计算到第38位小数,结果就是π的值大于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6,且小于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9。
当然了,随着历史的进程,更好地圆周率求法被人们不断开发出来,比如莱布尼茨就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办法:π/4=1-1/3+1/5-1/7+1/9-1/11…。或者利用那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黎曼zeta函数计算,这个我们就不细说了,因为我也不懂。继续说回祖冲之。
莱布尼茨方法
黎曼zeta函数方法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和他老爹一样,也是一位数学家。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为什么这爷俩都叫什么什么之呢?其实祖冲之的爹的名字里也带“之”字,叫祖朔之。好像当时的好多人名字里都带个“之”字,比如顾恺之、刘牢之。还有大家熟悉的书圣王羲之,他有七个儿子,各个名字里都有“之”字:老大王玄之,老二王凝之,老三王涣之,老四王肃之,老五王徽之,老六王操之,大家不要想歪了啊,然后老小就是最有名的王献之。
祖暅之
实际上,这是有原因的,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这与当时的宗教观念有关。因为名字里的‘之’字是当时的五斗米道,也就是天师道的标识。就好比我们很多朋友在群里起名字的时候,都给自己的名字加一个2049的上标。我知道,我刚才肯定又要受批判了,陈寅恪那不读ke,应该是陈寅que,或是其他什么什么的。别以为就你知道点东西,我知道这么多,我卖弄了么?Naive啊。陈寅恪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而在填入学表格的时候,陈寅恪自己用英文填的就是k-e-ke。这份他亲笔填的学籍档案,至今仍保留在哈佛大学中。
好了扯远了,言归正传。祖冲之这人貌似特别喜欢圆的东西,除了计算出了圆周率。他们爷俩合作,还给出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我们现在广泛采用的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用的是微积分推到出来的。而在微积分提出的一千多年前,祖冲之父子能够给出球体体积的计算式,着实让人赞叹。这种球体积的计算方法,被称为“祖暅原理”,其结果也是4/3πr立方。
除了在数学上做出了并不微小的工作,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诸多贡献。当时大家采用的历法叫做“元嘉历”,但是“元嘉历”和实际的天文现象对不上,也就是不准。所以,祖冲之就创制了一种新历法,叫做“大明历”。“元嘉历”中,一年的时间是365.2467天,和现在的测量结果差了将近一个小时。而祖冲之计算的结果,是一年有365.24281482天,和现在的测量结果只差了一分钟多一点。从一小时的误差到一分钟的误差,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在6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精确的历法。
祖冲之还是一名机械师。他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出了史书上提到过的指南车。他还发明了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和“木牛流马”。还有可以利用水力来加工粮食的水碓磨,以及用来计时的漏壶等等。
指南车
虽然青年和中年时代,祖冲之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方面,但是到了晚年,正是南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所以祖冲之决定,从理科转文科,开始着重研究文学和社会科学,同时也十分关心政治。
南齐隆昌元年到建武五年之间,也就是公元494年到498年,祖冲之担任长水校尉一职。鉴于当时南齐受到北魏的威胁,淮北的土地全部丧失的现状,以及统治者穷奢极欲的风气,祖冲之写了一篇《安边论》,建议政府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增强国力、安定民生、巩固国防。齐明帝看到后,想令他“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可惜的是,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再加上南北朝之间的连年战争,祖冲之良好的政治主张无法在国家内部施行,而其在科学上的成就,更是无法实现了。祖冲之逝世的两年后,公元502年,南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南齐灭亡。而祖冲之呕心沥血制定的“大明历”,一直到他去世10年以后,才被梁武帝萧衍所采用。
中国人向来崇尚“法古今完人”,所以鉴于祖冲之在各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他的纪念,自然也有很多。1986年,我国发行了面值5圆的祖冲之纪念银币。虽然对我这样的00后来说,86年的物价不太清楚,但据说当时的5块钱也不是个小钱了。我国还有一艘综合武器试验舰,就叫做祖冲之号。
祖冲之纪念币
祖冲之号
祖冲之要比中国足球走出亚洲的时间早得多,西方国家对他也是万分敬仰的。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在莫斯科大学,也就是柯尔莫果洛夫的母校,在这所大学大礼堂前的走廊墙壁上,还有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着的祖冲之像。
祖冲之环形山
祖冲之祖籍是河北保定,所以在河北保定,有一所以祖冲之命名的中学。2004年11月,江泽民主席为河北祖冲之中学题写校名,更使该学校成为了全国数万所中等学校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