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4个植树节,也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7周年纪念日,二者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植树节的起源
植树节,古时即清明节。中国古人历来有清明植树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在坟头栽种树木。到了春秋时期,民间也开始在清明立坟植树,据《礼记》记载,孔子就曾在云游前,为了将来能辨识祖坟,在其父母坟头种植了松柏。
又传说,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回乡祭祖,却一时找不到父母坟墓,于是,命人修坟立碑,并植松柏以做标志。恰巧当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将清明定为祭祖节,且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祭祖、植树活动。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民俗。
孙中山与植树节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而植树造林正好体现了民生主义思想。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并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
孙中山
早在1893年,孙中山就在《上李鸿章书》中指出“中国欲强,急兴农学,讲究树艺”,更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时再次指出:“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1912年5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立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孙中山先生还倡导以工代赈,开垦荒地,以帮助贫民,教之以改良农事和园艺之方。为此,他第一个在《成立中国义农会》上签名,促使民国政府先后划拨了4000亩荒地支持造林,帮助了大批贫农。
孙中山故居的大榕树。幼年的孙中山先生,时常在这棵大榕树下,听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讲述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中山市档案馆藏)
1915年7月30日,在凌道扬、韩安、裴义理等人倡议及孙中山先生的支持推动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1921年玉环县清明植树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溘然长逝。1928年,为了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做出的丰功伟绩,当时的国民政府规定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植树节
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以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