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先学什么(中医入门先看什么书)

30岁到50岁的人最需要学中医。因为,上有父母,该怎么伺候?下有子女,该怎么保护?还有自己的健康,该怎么对待?懂一点中医的基本观念,在选择医疗方法上就会具备一定的辨识力,对手术治疗会谨慎很多;了解一点中医看病的思路,就容易分辨出好中医和伪中医,伪中医也开中药处方,但他用药的思路是西医的。

– 潘德孚《解悟中医,相信你的自愈力》

我知道有很多妈咪盆友对学习中医抱有很大的兴趣,也有一些妈妈还在想“中医,真的靠谱么?”。网络上也更有各种中西医“势不两立”的争辩。在此,我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年之前,我还不是中医阵营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说是怀疑论者,如今却在写中医学习心得了,这真的不可思议。现如今,我们所有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挑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价值导向的迷失,以及各种错综纷乱的互联网信息让我们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越来越多的不得不开始关注孩子的健康,自身的健康,以及家人的健康。在精气神层面也就是在身体,精神和心灵层面我们盼望得以疗愈。女人,无论工作与否,在家庭中所担任的角色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除了负责生活上的照护,一个智慧的女人,还担当了家庭中教育者与医者的角色。

提及中医,后面的一些联想是“养生”,“治未病”,诸如此类。那么初学中医,学什么?最初的期望应该是怎样的?我主要有四点与大家分享。

1. 初学中医,首先我们要学习的是辩证思维和整体观,而并非期待自己能为自己开补药。今天吃点阿胶,明天来点黄芪,我们一定不要走入这样的误区,否则一定是一条弯路。

中医的辩证思维与整体观,它帮助我们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避免仅仅看到事物的表象而非内里。生病的人,常常纠结于病症的表现,拼命的往外搜寻,搜寻所谓的名医名方或者民间秘方,想要100%并且迅速祛除身上的病症。比如说,我们发生了膨垂的问题,我们便想当然的以为医院里推荐的康复治疗是自己的“救命稻草”,甚或某些传说中的“秘方”是“救命稻草”,掉进这样的“陷阱”里,一时难以自拔。我们忘掉了自己生命的自愈力,忽略了产后身体能量恢复实则为首。当你自身能量恢复良好,体质加强,自愈力提升,病症随之便会减轻,反之,病症久拖甚至加重。

懂一点中医的基本观念,在选择医疗方法上就会具备一定的辨识力,对手术治疗会谨慎很多;了解一点中医看病的思路,就容易分辨出好中医和伪中医。初学中医,我们需要先从思路上醍醐灌顶。

我推荐阅读以下书籍。 –

《解悟中医,相信你的自愈力》潘德孚

《治病的常识》潘德孚生命医道书系

对于中医一些更深入的概念,比如五行,天人合一,等等,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个阶段的学习,初学者先不要急于“抓”的太多。

2. 关注形气神,特别是神。身体有恙,最不能垮的是精神。“安住神”与“定住心”的重要性,大家常常忽略。神安心定,心神宁静,是战胜无论是重大疾病还是小病小恙都所不能缺的。要做到这一点,可能需要自己对很多知识的掌握,但也来自于平时在心灵层面的修养。任何时候开始注重心灵的修复与滋养,都为时不晚。学会珍惜当下,明白应该如何爱自己,怎样才是正真的爱自己。

推荐阅读

《自由地爱,自由地疗愈》作者: 戴维•西蒙

《当下的力量》作者: 埃克哈特•托利

3. 了解一些中医的技法并简单学习之。人们都说“中医,博大精深”,中医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全面系统性。我们很多不了解中医的妈咪盆友总以为中医就是中药,说起看中医,就是去把脉和开草药。中医主要涵盖六大技法:砭(刮痧),针(针灸),灸(艾灸),导引(如:特定的导引动作,八段锦,太极拳训练,调形,调息等),按跷(按摩,推拿等)、药。

砭,针,灸,导引,按跷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绿色疗法。大家平时可以关注一些提供中医学信息的微信公众号,学习一些艾灸,锻炼和推拿按摩的知识。选择其中一两种适合自己的简单易行的方式,帮助改善身体上的某些小问题。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康复医学上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物理治疗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我觉得中国的砭,针,灸,导引,按跷在广义上也是物理治疗的范畴。

不是特别的钻研并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专业的学习,很难做到自学中医对症下药。作为业余人士,我觉得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在学习方剂上面。大家能做到分辨自己和家人的体质,学会觉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就很好了。对症下药这样专业的工作还是留个专业人士去做吧。大家倒是可以学习学习艾灸,按摩,导引等一些方法,作为家庭护理。

有太多太多可以关注的号,信息看多了,也不一定好,此外大家都有自己的信息“缘”,在此我不多推荐。

推荐微信公众号:

中医技术殿堂

艾灸名媛课堂

推荐书籍:

《上班族身体保养指南》 路新宇著 → 简单、易读、实用。

4. 食疗养生。中医的特定的食物营养观不同于西方现代营养学。我们将食物分为阴阳,凉热。这区别于仪器可以检测到的物质,食物的功能不仅来自于它的各种营养物质,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还取决于它曾经的生长环境(比如:生长于阴湿环境中,还是高山之上),季节(春,夏,秋?)以及它自己的组织结构(比如:中空的组织结构,还是有序的实心结构?)。我们可以综合了解食物的凉热属性以及营养物质,结合自己的身体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很多时候,通过调整自己的饮食能够有效的压制一些病情的发展,帮助改善我们的体质。

然而,初学中医,我们非常容易进入一些误区,不得不说。

一:关于补:关注很多中医资讯后,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食补或药补介绍,自己很容易被吸引并尝试。如果你遇到一位真正的中医好大夫,其实他通常会告诉你,不要随便乱补。自己的体质是怎样的?那些食补或者药补的材料究竟该怎样使用?使用多长时间合适?这些信息,通过看几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全面了解,只有在自己的知识面广度和深度持续加强后,才有可能有能力为自己制定补的方案。所以,初学者,应该尽量避免对“补药”的迷信。

比如有人听说吃桂圆红枣可以补血,于是天天桂圆红枣伺候,殊不知对于“淤堵”“痰湿”体质,这并不适合,此外,你或许还不知道,天天桂圆红枣伺候,有可能更容易长“瘤”。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为了准备要孩子补补身体,曾经半年内,每天吃一堆桂圆,后来发现子宫肌瘤,她怀疑是桂圆吃多了,原来真有这样的问题可能发生。

二:关于刮痧,拔罐,按摩这些理疗方法:方法都是很好的,看了几篇文章,觉得操作也很简单,于是自己都想试一试。可能发生的情形是:没有深入学习,浑身上下痛快淋漓的搞一遍,不但不会起到帮助作用,反倒消耗了原本并不旺盛的气血。所以,大家在多一点学习之后,再开始也不迟。

三:关于喝中药:对中医产生兴趣并且爱上中医以后,有些人很容易执迷起来,哪哪儿都觉得中医好,于是对中药也是百分之百的信任。认为中药疗效慢,一定得长期坚持,方能起到作用,成了中药超级坚定的信徒。“是药三分毒”,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各有优劣,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过度迷信或者说迷恋。我建议大家保持清醒中立的头脑,帮自己找到一位好大夫,自己建立能够定夺好与不好的能力.

中医,能够为我们提供全面保健的思维和方法,家庭当中,女人学习一些中医知识,有利于全家人的健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