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经典语录?
1
义者,宜也。
【释义】义就是去做人应该做得事。
2
君子素其位而行。
选自《中庸·第十四章》。【释义】君子按照自己当时所处的地位行事。
3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豫:同“预”。指预先有计划、有准备。立:成功。废:失败。【释义】凡事预先有准备,计划周密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4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释义】上天所赋予人的气质,就叫做人的本性;人能依照这本性去做事,就叫做天地间的正道;(在上位的人)能修养好这天地间的正道,(推而广之,让别人仿效学习)就叫做教化。
5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释义】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
6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选自《中庸·第十九章》。【释义】别人只用一分力气做到的,我就用百分力气去做;别人用十分力气做到的,我就用千分力气去做。
7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释义】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释义】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9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自觉地警惕谨慎,在人们听不见的地方也仍然战战兢兢。没有什么隐秘可以不被发现,没有什么小事可以不被显露,所以君子在二人独处的时候也十分小心谨慎。
10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编者按:【经典金句】里的这些句子,是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那些人们反复读过的;是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的列祖列宗们反复读过的。何为“道”?前人反复走过的路,就是道。所谓不离道,沿着道走,就是这个意思。
【经典金句540?·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处】:《礼记·中庸》
【案语】:儒家非常重视治学,《论语》里提出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四个方面的治学方法;本条经典金句是《中庸》给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的治学方法。
在《论语?子张篇》中,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讲的就是学要广博,志要专注,问要切实,思不虚远。因为,学不广博,就会变得狭隘;志不专注,精神将涣散;问不切实,则泛问空谈而不切实际;思不近取,论证就会失据。程子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这是《论语》里给我们指出来的治学之道的四个方面。
在《中庸》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的治学方法是随着“诚”提出来的。读书人的治学之道就是读书人的至诚之道。《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果我们翻译一下,就是:“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得到,从从容容地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要择善并执著追求。广博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如果我们换个说法来讲,即:天道就是真理,人要做的就是追求真理。圣人是追求真理的楷模。追求真理的人,择善并坚持。为此,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就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应该坚持的原则。
《论语》里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和《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治学之道,但是在《中庸》里,把治学之道与至诚之道连接在一起,与追求真理连在一起。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