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儒林外史》,特别感慨书中的书生,难怪古语有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除了读书走科举之路求得仕途,再也没别的求生技能。
他们可以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科考能够金榜题名,其他的一概不理,家人的温饱、病痛都可以不闻不问,这样的知识分子真是让人汗颜。
在那个年代,书生读书都是为了走科举之路,很多书生终其一生都在科场考试,穷困潦倒一生,最终郁郁而终,令人叹息。
范进贫困落魄,一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中。在考中之前,家里人饿得已是前胸贴后背了。
范进没有任何办法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最后还是他的老母亲让他把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拿去集市卖了换点米煲粥吃。
结果去到集市上,站了大半天,鸡无人问津,卖不出去,他就傻愣愣地站在那里,不吆喝,不懂得如何揽来顾客,看来全家人都得跟着他饿死。
范进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八股文,想着有朝一日考中就能平步青云、光宗耀祖,这是他人生唯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
至于家里人的温饱,他不关心,也无能为力,他只会做甩手掌柜,他有什么生存技能吗?没有。
家里人没有被饿死,那是因为他还有个岳父胡屠户,杀猪卖肉的胡屠户时不时过来救济一下。
但是每次来必定要侮辱范进,范进只能唯唯诺诺,此时的范进无功名在身,卑微至极。
范进在考中之后,生活境遇果真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房子、票子、丫鬟都有了,一下子身份尊贵无比,权贵也来认亲认戚。
自此,范进考了几十年,熬了几十年的苦,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熬出头了,果真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举的功利性可见一斑。
这就是书生为什么穷其一生都要执着于走科举之路,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出现人生最实在最灿烂辉煌的时刻。
像范进这样能够在五十多岁考取功名的人不多,更多的书生是在科举之路一事无成,浪费了光阴,也蹉跎了生活。
他们难以在社会上谋生,书生自命清高、脸皮薄,自尊心特别强,放不下脸面去求生,最后贫困潦倒中离开人世。
而匡超人在《儒林外史》中算是一个比较有光辉形象的人。
他早期勤奋好学,虽然家里贫困,父亲病重,但是他能够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
在家磨豆腐,拉到集市上买,杀猪卖猪肉,各种粗重活、脏活,他都能干。他硬是从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如此。
匡超人的父亲病重,常年卧床,出恭也不方面,匡超人会弯下腰,让父亲的两条腿搭在自己的肩膀上,这样就能让父亲轻松的出恭。
匡超人孝顺双亲,能在困境中凭自己的双手谋得生存。在夜深人静时,匡超人还不忘读书,白天的劳累也不会消磨他读书的意志,这是让人敬佩的,他就是一个既有梦想,又贴地气地生活着的一个人。
不过后期他人性的光辉最终还是被污浊的社会侵蚀了,不得不感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儒林外史》似乎在警醒世人:不要做书中百无一用的书生,书要读,活要干,纵使生活有一地鸡毛,偶尔也要有些诗和远方,这样才不枉来人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