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作者是谁唐代诗人 中秋月是谁写的一篇什么文章

《中秋月》作者是唐代的谁?

《中秋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构思独特,诗人貌似咏月,实为讽世,手法别致新颖,且不乏幽默风趣。那么《中秋月》的原文是什么你?

《中秋月》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2、译文:看到万里明亮的月光,不要见月便心猿意马、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驰骋想象,便会平空生出许多愁恨,这许多愁恨几乎遍绕天涯。谁在陇上之外长久地驻守边塞,在哪个庭院之前,就要迎来同亲人的分离。被人抛弃的姬妾,在这天夜里回到自己的老家;被拘留在异国的老将军,登上楼台远望自己的家乡。圆月照着多少人怀着离愁别恨。伤心到了极点地过中秋,明亮的圆月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3、此诗开头便以埋怨的语气落笔,说月光令人费解、难以思议,所照之处给天下人增添愁恨。然后具体描述月光带来的种种忧思:征人思家,院中离愁,宫中哀怨,战俘怀乡。月光引得种种人断肠落泪,而月亮却浑然不觉,简直是普天下头等傻瓜。

拓展资料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不由令我想起古代诗人吟咏中秋月的佳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当时皇家要在这天祭拜月神,民间则庆贺秋季的丰收,但“中秋”的话题,在唐代更加引人注目,在48000多首唐诗中,有65位诗人写了111首吟咏中秋的诗,其中以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的中秋诗,最负盛名。

 

蔡剑明刻: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但唐诗中的“中秋”,是个望月兴叹的话题。最有名的便是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看来,他当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而长了阅历的他,开始望月有了愁绪。而杜甫则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一腔思乡之情。如果说这两首诗只提到望月生情,没有直指“中秋”,那么唐人曹松就直接以“中秋对月”为题,他吟道:“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诗中没有明写官场的腐败与贪官的以权谋私,而以歌颂月亮的大公无私来影射暴政者的作恶,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王建、李朴、姚合、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都以“中秋月”为题,抒写自己的别情愁绪。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将自己与家人离散,引出入骨的相思,通过诗句把读者带到一个望月兴叹的意境。

 

郭牧书:今夜月明入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管唐人写了许多有关中秋的诗句,但在中国人心中与春节齐名的中秋节正式定名于北宋太宗年间。北宋皇朝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朝野同乐庆祝。

中秋节的由来,与宋代工商经济发展有关,北宋歌舞升平,唱戏的瓦舍勾栏,说书的酒店茶楼,这些环境与氛围助长了宋人赏月的兴致。宋代《京华梦华录》生动记载了中秋夜的盛况:“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末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好不热闹也。

但面对中秋佳景,也会引起诗人词家的感叹,最有名的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他在词看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之弟)”。他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胸怀壮阔,其诗意境又在李白之上。

宋代吟咏中秋的诗词亦可和唐诗相比,如晏殊、米芾、辛弃疾、陆游都在中秋写过著名的中秋诗词,而元代的白朴、明代的文征明也留下吟咏中秋佳作。

除了吟中秋诗词,中秋观潮也是一个热闹节目。这个节目早在西汉枚乘的名篇《七发》中已有描绘,唐宋时观者日益增多,至明清尤盛。

中秋娱兴节目,除燃灯祭月、中秋观潮之外,吃月饼、吃芋头、饮桂花酒,各地还有种种民俗,如四川、湖南、湖北的“打糍粑”,北京的玩兔儿爷等民俗,中秋盛况,由此可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