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度若飞上一句是什么意思 关山度若飞上一句出自木兰诗

关山度若飞的上和下

上一句:万里赴戎机。下一句:朔气传金柝。出自《木兰诗》。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什么意思?

原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注解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 :指战争。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译文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拓展资料

虽然有整整十年的英语学习接受史,但说出来连自己都不相信这是英语,不能怪老师,只能怪环境,所以对学贯中西、通晓外语的人充满敬意。不过在心底里,在下觉得文化的差异何啻天壤,所谓翻译不免隔靴搔痒。中国翻译讲究“信达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徐志摩叫佛罗伦萨“翡冷翠”,是经典一例。还有枫丹白露、香榭丽舍都是民国时代的文学回响,翻译史上的神来之笔。外国小说,好的译名甚多,比如《飘》、《绿野仙踪》、《雾都孤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舶来的电影里,《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红菱艳》堪称绝唱。

这就要说到1939年的好莱坞电影《关山飞渡》,改编自莫泊桑的《羊脂球》,原名stagecoach,意思是驿站马车。该片是西部片的典范之作,今天来看已有隔膜。但电影名字翻译得实在精妙,非高手不能为。关山飞渡,何等豪迈,把一切踩在脚下,但是能够抵达“山那边”的又有几人?

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传唱千古,其中一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也许正是这个电影译名的由来。花木兰的名字其实也很精妙,几枚兰花,大木一株,亦雄亦雌,给人很多遐思。但我总觉得这是童话,不是真事,十二年风雨征战,战友“不知木兰是女郎”,实在太奇怪。梁山伯是笨伯,可以原谅,难道那些杀人如草、如饥似渴的武夫也熟视无睹,嗅不出一丝脂粉味?大陆电影《战火中的青春》里“当代花木兰”的原型是有的,但女主角只隐瞒了五年,就因负伤暴露女儿身。所以,花木兰终究是传奇。

花木兰的故事太过久远,且有意用喜庆的元素遮蔽血腥,想来偶有不适,只有这两句还算有点反思:“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我看来,这才是文本应该凸显的人性光辉。借着所谓国家和民族的幌子,大讲杀敌立功,大吹巾帼英雄,最后就是杨门女将、梁红玉之类的怪胎出来,热闹一场,意淫一场,“满江红”还在唱着,蒙古铁骑已横扫千军,赵宋已成往事。

晚唐曹松的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十分惨痛。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是“独夫的家谱”,谁说不是?历代的农民起义,非我族类,“排头砍去”,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热闹是热闹,鲜血却足以流成大江大河。杜甫的《羌村》三首,就是诅咒战争的一流文字:“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有独夫,然后有豪杰。英雄的历史,往往就是杀人的历史,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然后称名将;安史之乱,张巡守雎阳,吃人无算,然后称忠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曾国荃陷天京,然后顶戴花翎。哪里不是血流漂杵、尸横遍野?杀来杀去,都是神州儿女!中国历史上王朝兴替周期性发生,不仅皇帝死、王侯死、英雄死,更是亿万民众的死,这样同类相残的悲剧为何一再发生?这是谁的责任?

杜牧《阿房宫赋》的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抵一部二十四史。

人性的自私才是斗争的渊薮。关山尚可渡,最难渡的其实是人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