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歇后语的下一句?
歇后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下来句是“大开眼界”。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一个乡下的普通老人,平时在农村没有见过世面。进了皇亲国戚的大观园,真是大开眼界了,把平时没有吃过的、见过的、听过的都见识了一回,所以说是眼界大开。
刘姥姥进大观园用来形容什么?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说:一个没有见过世面,孤陋寡闻的人到了一个繁华的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让人发笑的举动和言语。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人物,生活在乡下,由于生活贫困不得不到贾府里打秋风。虽然看起来好笑,但是她的智慧历来被很多人称赞。
拓展资料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成为了一句笑人少见多怪的谚语。其实,刘姥姥在贾府大智若愚,虽然少见多怪,讲话土气,就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人人笑其粗俗可笑,其实她聪明机智,称呼得体,应付自如,令人叹服。聊举一例:喊贾府最高权威贾母为“老寿星”,喊实权派王熙凤为“姑奶奶”,连佣人也用“太爷”、“你老”称呼;丫环叫“姑娘。唯独对宝玉,她摸准了他平等待人的脾气,不称公子而喊”哥儿“,更显亲切。刘姥姥情商颇高,其语言艺术还真值得好好借鉴学习呢。难怪护花主人在评语中赞她”说得甚周到,真是积世老婆婆。“
汉语词语丰富、意蕴丰厚,本文试图从如下几方面作些有益的探究。
说唱脸谱音乐:春天 – 春天音乐作品集
词序趣话
双音节复合词的两个字,按常理,次序一般是不能颠倒的。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一大墓旁有石人石马,他指着一石人问身边的翰林,“他叫什么名字?”那翰林回答说,”叫仲翁。”乾隆就写了一首诗讽刺他:“翁仲为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向山东作判通。”这是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等词都颠倒来说 ,以此批评这位翰林学浅心粗。原来“翁仲”是传说中秦代巨人的姓名,高五丈,足迹六尺,秦始皇命令照他的样子铸成金人,就叫翁仲。后来泛指铜像或墓边石像。随意颠倒词序,特指的这位巨人就成了二老爷了,当然闹了笑话。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请注意这一道有趣的测试题,它勾起了众多网友的求知欲。为什么汉字顺序错了,人也能读懂?其实,人眼一次能看六个汉字,把六个错乱的字理解对了,其实是种心理问题。利用好这点可加快人的阅读速度,但在看合同、药方等重要文字材料时,可千万要克制,以免酿成大错!
俗语趣变
有些喜闻乐见的俗语,若按字义理解,往往让人莫名其妙,主要是因为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讹变之故。比如:
“有眼不识金镶玉”,本作“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荆山玉,指卞和在荆山发现的璞玉。
“不见棺材不掉泪”,原来是“不见亲棺不掉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掉泪。讹变后,成了不管是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会落泪,这就有些不可理解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本作“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即今乌江浦,在安徽省和县东北,是项羽自刎的地方。将“乌江”讹为“黄河”,就把原来的含义改变了,使人无从索解。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俗语取自《论语》,原文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文中的“女”通“汝”,是孔子教育子贡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只有你这样的人(指子贡)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和你接近了,你就失去了歉逊,和你远离了,你又会埋怨别人不搭理你。这句话原本是师长教导学生与人相处的态度,却因为一个通假字,被误作为孔子不尊重女性的经典话语。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本是一句歇后语,“跳进黄河——洗不清”。因为黄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后来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虽然逻辑上不通,不过还是有个意思在。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无奸不成商”,这句俗语原本是“无尖不成商”,后来把意思曲解了,被误解为“无奸不成商”。“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谷物数量的斗。古代米商在卖米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以惠买家。在那个讲究诚信的时代,如果不能敦厚到斗米冒尖的程度,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后来由于人们的道德素质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这倒也很贴近现代经济学主张的“谋取最大利润”原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么不通的一句话居然人们还在用。实际上原话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是度量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君子、丈夫要有度量。从“度”到“毒”,无非是一些小人的自我安慰用法,结果还流传的这么广,岂不让人唏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看上去是很自私,其实不是自私的意思。误解的关键在于对“为”字的理解。实际上,在这里“为”应读作二声,不是四声。四声的“为”,是为了自己;而二声的“为”是作为的意思,“为己”即做最真实的自己。人的生命秉于天地自然,其性本善,最真实的自己,就是那个灵性不昧的自己。如果不活出人性本善的真实自己,必会与天地自然之道相悖,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当然是“天诛地灭”。
这些俗语以讹传讹,虽然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失去了原有的准确性,但是由于长期流传、使用,已经讹变成形,人们习以为常,基本意思还可理解,也就不再追究了。
也有些成语使用时误解了原意,久而久之,相沿袭俗,将错就错,反而忘了它们的本义,有的还很有趣,这又是另一种风景。
“一丝不挂”,原是佛家修禅定,心无挂碍,心无杂念。语出《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而现在这个成语的通用意思则用来形容一个人赤身祼体了。读古文的人千万要注意,一个词字形上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但它在古代的意义可能同今天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宋代黄庭坚有诗曰: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一丝不挂”在这里可不能望文生义,鱼有什么不穿衣服的呢?这里应该是说钓竿不系丝,鱼就能逃回深水,对鱼来说,真是大好事。
“粗枝大叶”,原意形容文字古朴简略,为褒义;现则指做事粗心大意,贬义。
“寄人篱下”,语出《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原指著书立说,应独辟蹊径,不落窠臼,现在形容依附他人生活。
“光天化日之下”,原指太平盛世。“化日”应为“治日”,因避唐高宗李治讳而改。清代理学家陆陇其《答仇沧柱书》:“不过庸吏,得于光天化日之下效其驰驱。”现在比喻大白天众目昭彰的场合。
“望洋兴叹”,原本“望洋”同“望阳”,是仰视的神态,并不是望海洋,由于将其误解为望海洋,所以转而引申为向往不切实际的事物,因力不从心而枉自嗟叹。
“勾心斗角”,在杜牧的《阿房宫赋》里形容建筑高低参差,紧密相连,中心互相照应,屋角飞檐彼此交错。现在用来表示 人与人之间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出尔反尔”在《孟子》中是“一礼还一礼,种瓜得瓜”的意思,现在却指说了做了又反悔,反复无常。
“忍俊不禁”现在一般指忍不住笑,所以有人批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说“她忍俊不禁地哭了”,用词不当。其实作家在这里用的是古义:“为某事动情而不能克制自己。”唐代崔致远《答徐州时溥书》:“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荣颇切。”“俊”是“美”之意,并无“哭”或“笑”的动作。
用词趣解
有些词语不能望字生义,如果按字面理解,会闹笑话。
“糯米纸”:并不是用糯米做成的纸,而是一种用淀粉加上约50%的明胶和很少的卵磷脂做成的半透明薄膜。
“糖精”:不是糖,也不是从糖里提炼出来的精华,而是从又黑又臭又粘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再以甲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阿拉件数字”:这是被误解最多的,很容易被认为它起源于阿拉伯,其实却是印度人发明的。
“北京时间”:并不是指北京市的当地时间,而是东经120度的时间。
“再作冯妇”:这条成语的意思是重操旧业。冯妇是一个人,虽以“妇”为名,却不是妇女,而是 一位打虎的勇士。战国时还有一个叫“徐夫人”的人,《史记》中记载,也是个男性,并不是为人妻的夫人。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时,荆轲所带的匕首就是徐夫人用毒药特制的。
李白诗中有“二桃杀三士”一句,章士钊先生借它来说明古文比白话好,如果译成白话说“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读书人”,就要啰嗦得多。鲁迅先生便讥笑说:“那两个旧桃子也未免太作怪,不但那时使三个读书人因此送命,到现在还使一个读书人因此而出丑。”为什么说章先生出丑了呢?原来李白诗句引用的是《晏子春秋》中的典故,正像鲁迅说的,这三“士”既然书上说是“以勇气闻”,便不能说他们是读书人,“士”在古代本来有“文士、武士”之别。
宋代朱熹问朋友盛温如:“上哪去?”盛答:“去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买南北吗?”盛回答:“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木类,可以装在篮子里。南方属炎,北方属水,水火之类,这个篮子是装不得的。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可谓答得机智!
肇事司机为自己辩护:“我没有喝醉,只是喝多了一点酒。”警官和气地说:“所以我们才没有关你一周,而只判你监禁七天。”不承认醉而换说“喝多了一点酒”,这就像孔乙己不承认偷而硬说是“窃”一样,于是警官也跟他来个依样画葫芦,把“关你一周”换说成“监禁七天”,还硬说不是一回事。
三味书屋曾是鲁迅接受启蒙教育的学堂。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源自《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改三余为三味。究竟是哪三味,说法不一。有人说经书如米饭,史书如鱼肉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有人认为“味”是“品味”,“三”是次数很多,劝人读书多咀嚼吟味。不一而足,大可争鸣。
单字趣说
汉语常用词按《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有五万多,这里选几则有趣的说说。
冰心写过一篇文章,专谈一个“最有力量的词”,那就是“万”。她说,“万”字的覆盖面之大之深,是无与伦比的,魅力惊人,有诗为证:万山无语看焦山,万花低首避天人,与尔同销万古愁,轻舟已过万重山,万方多难此登临,安得广厦千万间,万马齐喑究可哀,万种温馨何用觅,碛里征人三十万,四十万人齐解甲。她说:不到我自己万念俱灰,万缘俱断的时候,‘万’字是决不会泯灭的。
成语有“眉目传情”,这里只说“眉能传情”。试看“眉”组成的成语,许多是充满感情的:眉飞色舞、愁眉苦脸、扬眉吐气、低眉顺眼……我们可以做一个游戏,用“眉”组成动宾词组,体会其感情,再找到运用这些词组的诗句。如:扬眉(高兴)剑出鞘,横眉(怒目而视)冷对千夫指,安能摧眉(低声下气)折腰事权贵,低眉(悲愤沉吟)信手续续弹……
崇祯皇帝测字: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军打到北京城外,崇祯皇帝微服上街,请一李姓半仙测一“有”字。半仙掐指一算:”这个有字,实际上是一个大字,去了一捺,明字去了个日字,暗射大明江山去了一半。”崇祯皇帝马上改口:”不是有没有的有,是朋友的友。”半仙说:”这个字也不是好兆头,你想这个友字,实际上是个反字的一撇出了头,反字出头能好吗?”崇祯皇帝急忙说:”不是这个友,是申猴酉鸡的酉,也就是酒字除了三滴水。”半仙不紧不慢:”酉字太不吉利了,实际上是一个尊字去了头砍了脚,只剩下了中半截,九五之尊要有杀身之灾了。”崇祯皇帝听后,脸色也变了,腿也不听使唤了,太监赶紧上前扶着皇上就回了皇宫。虽是一个趣说,但汉字的奇妙也可见一斑。
话说有个财迷同朋友散步,不慎掉进河里。路人忙伸手对他说:“你把手给我,让我拉你一把。”财迷说什么也不把手伸出来,路人又喊了一次,仍然没有结果。朋友说:“快拿住我的手!”这一回,财迷反应很快。他对大家解释说:“你们不了解他的性格,你叫他‘给’,他不会理你;你要叫他‘拿’,他比谁都快。”说话表现个性,果不其然,“拿”永远比“给”好!这是财迷的逻辑。
仿词趣品
三国时,赵子龙晚年力斩五将之后,慨叹自己“老迈年高”,相声演员却说赵子龙是“老卖年糕”的。相声常常依靠谐音仿词来偷换概念,转换话题,引人发笑。
谐音仿词,是利用汉字中的许多同音或近音字词的特点,伪造出同原字词音同或音近的新词,以取得风趣幽默的表达效果。
“莫再植树造‘零’”。讽刺那些年年植树造林,荒山秃岭依旧的现象。
“偷邮老鼠被绳之以法”。“油”与“邮”音同,比喻某些人员的不法行为。
“职代会莫成‘纸袋’会”。嘲讽一些单位的职代会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他尝到了‘三十而离’的痛苦”,“离”与“立”音近,借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
还有如“田间的诗来自田间”,“老挝不老,万象更新”……皆有不同凡响的表达效果。
词典趣味
美国的安布伦斯●比尔斯编了一本《魔鬼词典》,对一些常用词的意义作出出人意料的幽默解读,不妨试举几例,体味思维的智慧。
【空气】名词。慷慨的上帝赏给穷人的营养物品。
【道歉】不及物动词。为未来的冒犯埋下伏笔。
【饵】名词。能够使钓钩变成可口的东西。最好的饵是美色。
【出生】名词。一切灾难中第一场最惨的灾难。
【火炮】用以校正国家边界的一种仪器。
【赞赏】名词。我们对别人与自己相似之处的委婉承认。
【崇奉】及物动词。满怀企求地敬奉。
【变节分子】名词。一条水蛭钻透乌龟壳,结果发现这乌龟早已死去,于是觉得还是走为上策,去依附一只活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