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曾经使用过胸有成竹这一词语,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词语是如何产生的。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齐白石已经胸有成竹了,因而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与齐白石不同,范曾在绘画创作的过程当中,采用了与之相同的方法,却遭到了大家的批评,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普遍热议。
一、胸有成竹的来历
相传在北宋时期,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绘画家,他的名字叫文同,而他的表哥就是大文豪苏轼。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文同的名气不如苏轼的名气大,不过他却非常擅长绘画创作。尤其是创作出来的竹子绘画作品,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同时又因为他生活在四川地区,这里的竹子非常茂盛,文同也在闲暇时分,观察竹子的各种状态,并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作品当中。在之后的时间里面,文同对竹子绘画作品,基本上已经烂熟于心了,因而大家也用胸有成竹来称赞他,最终这一词语被广为流传,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
二、齐白石的创作过程
为了创作完美的绘画作品,齐白石提前铺上一张宣纸,然后用炭条打好草稿,采用各种墨色填充进去,进而呈现出了非常唯美的效果。对于这样的创作过程,很多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件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因为可以批量生产。
看到齐白石的创作过程之后,很多绘画家也开始争相模仿,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是范曾了。因为在刚刚进入画坛的时候,范曾还不是非常出名,不过由于急需用钱的缘故,范曾采用了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让人感到难以接受。
三、饱受争议的范曾
范曾与郭庆祥合作的时候,他居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完成了二百幅绘画作品,堪称是机器作画的典范。为了达到批量生产的目的,范曾首先创作出绘画的一部分,然后再逐一对绘画进行补充,按照这样的流程,范曾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就完成了二百幅绘画作品的创作。
对于这样的创作手法,大家普遍认为,范曾脱离了传统书画创作的宗旨,既没有艺术性可言,也没有多高的收藏价值,至于观赏性来说,因为画面风格统一,也很难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范曾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抵制。
齐白石利用画样复制,不过因为每次创作,他都重新布局,并精心描绘,每一次都如同第一次创作那样谨慎,最终才呈现出了完美的状态。或许这也是大家佩服他的原因之一,而范曾则不同,完全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进行创作,作品并没有艺术性可言,反而带有急功近利的铜臭味,不免让人心生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