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英语(风俗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风俗文化?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延伸阅读

湖南华容治湖社区还会棚改吗?

不会再进行棚改了。因为2018年11月华容县治湖社区棚户区改造及其主要审批事项(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批工作已经完成了。

湖南华容县一共有几个乡镇?分别都是什么镇?

华容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3′56〃,北纬29°31′46〃。三国吴太帝黄龙元年(229)于今县东二里是置安南县。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县城迁河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迁今城东紫港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避水患,复迁河西故址。民国以前,县、城同名,通称华容;民国元年(1912年)称章台镇,1950年称城关镇。县城得名来源于春秋时楚所筑章华台、容城。200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万人。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其范围:东起胜峰乡石伏村,西抵马鞍山,南达护城乡麻里泗集镇,北至万庾镇石山矶。

万庾镇:位于县城北7.5千米处。建国前属万庾乡。建国后为第4区区辖镇,1956年撤区并乡时为万庾乡。1958年属护城公社,1961年从护城公社划出,成立万庾公社,1984年改为建制镇。面积96.7平方千米,10495户,总人口40289人。原辖29个行政村,275个村民小组。现辖26个村,2个渔场,1个居委会,264个村民小组。

宋家嘴镇:据史籍记载,隋代全县版图为十都,宋家嘴即为都埠之一。初为宋姓人户聚居地,故名。原址在今镇区下游2里许的藕池河堤上。1953年整修大堤时移于今地。建国前属清凉乡,解放初属3区,后改隶鲇鱼须区,1956年撤区并乡,定名宋市乡,1958年隶属护城公社,1959年改鲇鱼须公社,1961年从鲇鱼须公社划出建宋市公社,1983年2月社改乡,随后改为建制镇。面积40.4平方千米,总人口21230人。辖13个村、2个场、1个居委会、153个村(居)民小组。

鲇鱼须镇:建国前属清凉乡。解放后,今镇域范围建为准里、时家、保安、黄洋、普贤5乡及鲇鱼须镇,隶3区,后改为鲇鱼须区,1956年撤区并乡,改为时家圻乡,鲇鱼须镇升为县属镇。1958年公社化时属护城公社,1959年分为鲇鱼须公社,1961年再与宋市公社分开,建为鲇市公社。1966年镇区复为县属镇。1969年镇区并入鲇鱼须公社,1980年镇、社分家,镇区复为县属镇。1984年,镇、乡合为鲇鱼须镇。普贤冈集镇。

北景港镇:位于华容县南部。辖区旧名禹甸垸,原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滩涂、淤洲。1902年前后由各地流入县境的移民组织开垦。取《诗经》“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义,名禹甸垸。建国前属景港乡,建国后划为景港、横洲、中岭、北岭、禹九等乡,属2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景港乡;1958年与新河乡合并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规模缩小,定为景港公社。1984年,为北景港镇。面积75.7平方千米,总人口39227人。辖27个村、两个渔场、1个林场、2个街道居委会。镇区北景港,早期街道建于藕池河堤上,1953年为整修河堤迁入堤内;1951年即建为2区区属镇,1956年为县属镇,1958年改为社属镇,1966年再度为县属镇,1969年复为社属镇,1980年恢复为县属镇,1984年与景港公社合并,为北景港镇镇区。

治河渡镇:位于县城东南。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后建有润德、黄蓬、紫南、登瀛、方城5乡,隶1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潘家渡乡,乡政府设潘家渡。1958年隶华一公社,1961年规模缩小,建为潘家公社。1983年改名潘家乡,1993年乡政府移驻治河渡,由乡改镇,名治河渡镇。面积45.72平方千米,总人口26597人。辖14个农业村,2个居委会,2个渔场。

三封寺镇:位于华容县东部。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后,先后划属4区和1区。1956撤区并乡,改为三封寺乡。1958年成立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取名华一公社,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置三封公社。1984年设三封寺镇。面积75.8平方千米,人口31136人。辖20个村、1个渔场、1个林场、1个居委会。镇区三封寺。

注滋口镇:位于县境南端,北距县城32千米。原属洞庭湖洲,建国初属华容县第9区,1956年撤区并乡后称隆西乡。1958年隶属幸福公社。1961年从幸福公社独立出来成立隆西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84年隆西乡与县属建制镇注市镇合并为注滋口镇。面积61.12平方千米,总人口3882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000多人。辖34个村(居)民委员会,247个村(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注滋口镇区国庆路。

塔市驿镇: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华容县境东北。建国前为塔市乡,建国后为5区所辖,1956年仍为塔市乡,1958年属东山公社,1961年从东山公社分出,置塔市公社,1980年将镇域东境部分村划出建江洲公社,1983年社改乡,6月建塔市驿镇,1995年江洲乡并入塔市驿镇。镇域辖22个村(场)、2个居委会。面积108.3平方千米,总人口31000人。新沙洲集镇原称江洲墟场,1976年前为塔市公社青泥大队所辖,尚为一片荒洲;1980年建江洲公社,公社机关驻此,聚居人户开始增多;1995年江洲乡与塔市驿镇合并,镇政府仍驻此。

东山镇:位于华容县境东北部。镇域明清时为文宣乡,民国时期设三郎乡。建国后建为继林、祖光、焕荣、先金、锡、栋、红烈乡,隶5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三郎堰乡。1958年成立东山人民公社,范围包括今洪山头、塔市驿、东山全境,1961年公社缩小,复称东山公社。1970年将桃花山区划出,设桃花山公社,1995年复并入东山。2000年设东山镇。面积98.6平方千米,总人口28241人。镇政府驻地三郎堰。

胜峰乡:位于华容县境北部。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初建为板桥、梅伍、栗树、黄湖等乡,初属4区,后属1区。1956的撤区并乡为胜峰乡。1958年属华一公社,1961年缩小至现在规模。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22829人,5846户。辖19个村、场。乡政府驻地毛家巷。

新河乡:位于华容县境西南部。建国前,为沟通赤眼湖进入牛氏湖,在乡境新开一条河道,接通了华容县城和北景港之间的水上运输,故名新河口。建国前属五合、三宝2乡,后划属景港乡。解放后建为开化、县河、移灵、十三等8乡,隶2区。1956年置新河乡,1958年隶新景公社,1961年成现在规模。面积70.5平方千米,总人口3.934万人。辖27个村、1个居委会。乡政府驻新河口。

团洲乡:位于华容县境东南部。旧时属洞庭湖洲。1977年冬,以消灭血吸虫病相号召,设灭螺指挥部,组织全县数万民工围垸灭螺,实际目的是围湖扩田。1980年由指挥部转为公社建制,名团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团洲乡。面积50.9平方千米,总人口23180人。辖15个村、4场、1个居委会;15个自然村取名依次以团字为头,配“结、东、南、西、北、洲、建设、农、福、新、华、容”15字为村名。乡政府驻团洲村。

护城乡:位于华容县城之南。因地势环绕县城,旧时置护城大垸,因以名乡。乡域建国前曾分属章台镇、万庾乡。建国后隶1区,后隶4区,1956年为护城乡,1958年与万庾、宋市、时家圻等乡合建为护城公社,1961年缩小至现在规模,名护城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面积50.9平方千米,人口30284人。乡政府驻地麻里泗,1993年成立麻里泗居委会。

新建乡:位于华容县西境。建国前属梅市乡,建国后建为保合、团城、西来等乡。1956年为西来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操军公社。1961年从操军公社划出,隶梅田公社,1972年从梅田划出,建为新建公社,1983年更名为新建乡。面积43.62平方千米。2000年全乡总人口22713人。新建乡政府驻迎祥垸。

南山乡:位于华容县中南部,距县城13千米处。因旧时以县境南部诸山通称“南山”而得名。建国前为大乘乡。建国后隶2区,1956年建为南山乡,1958年为南山公社,1983年改为乡。面积82.30平方千米,总人口22267人。辖27个村、场。乡政府驻大乘寺。

终南乡:位于华容县南部。建国前属大乘寺乡,建国后建为鱼口、夏家等6乡。1956年名为终南乡。后或称公社、或称乡。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23个村、场,2个居委会。乡政府驻地原为鱼口,1991迁终南山。

幸福乡:位于华容县南部。建国前分属岳阳县仁义乡和华容县的东庆乡。1952年划岳阳县部分区域属华容,建为坝合、昭福、团山3乡,隶9区。1956年建团山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因辖区内幸福高级社而得名。面积63.84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28个村场。乡政府驻坝上。1970年建新洲农场,1980年改为新洲公社,驻地为新洲集镇;1995年新洲乡并入幸福乡。

湖南华容十大名菜排名?

一、口味虾 这可是华容的一道名菜

二、宝庆猪血丸子

三、剁椒鱼头 这道菜在很多餐馆都有。

四、枸杞煲猪手

五、腊味三宝这道菜是一道蒸菜,主要是用腊肉以及腊鱼还有腊肠做成的。

六、东安鸡

七、麻仁香酥鸭 这道菜是湖南的名厨石荫祥大师所创。

八、毛氏红烧肉 这道红烧肉是湖南常见的一道家常菜。

九、临武鸭 ,无论你是烧着吃还是炖着吃都是不错的,是华容十大名菜之一。

十、酱板鸭 酱板鸭在湖南是一道名菜

中国风俗文化讲解?

民俗民风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思想理念中的精神力量。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民俗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礼俗,如诞生礼俗,生日礼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穿戴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装饰习俗,交通运行习俗,节日习俗等等这些都成为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生活规范。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表现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中国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在周边多个国家都能找到传统民俗的影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展的科技和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民俗文化正悄悄流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足以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叹息。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保护以及挖掘,让中国传统风俗与时俱进,中国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民俗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如果民族失去了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文化发展力。传承优良的民俗民风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雷州的风俗文化介绍如下

1、雷州民歌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广布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侨)人中。

雷州半岛建制于秦朝,属象郡。当时是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东晋时闽南汉人开始迁来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现在大多数居民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方言就是闽南语系的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跟土著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融,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2、民间艺术“舞鹰雄”

舞鹰雄流传于廉江市的良垌、安铺、横山等镇。廉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旧称石城县,现为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

清朝咸丰年间,新华两家滩圩一带就有了舞鹰雄活动。至民国初年,电白人李季虎来两家滩设馆授武时,舞鹰雄已有较高的表演技艺;传至梁应清、梁卓锦时,仍只能在地面表演;到了梁荣章、梁宝琛,创造出能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大大增加了高难技巧。既有较强的观赏性,又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习俗。

廉江市竹园村舞鹰雄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与发展,表演艺术日臻成熟。1988年、1989年,竹园村舞鹰雄队先后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欢乐节;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暨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金奖;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3、雷州石狗

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遗存丰富。全市已发现石狗近万尊,雕刻年代从战国时期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雷州石狗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艺术林林总总,有卧相、蹲相、坐相,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4、观赏艺术“爬刀梯”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俗活动,旨在驱邪消灾,祈福平安。“爬刀梯”流传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

麒麟村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距湛江市区33公里,濒临通明海湾下游东岸。明代末年先祖雷州都司陈大纶便在此地建村居住。建庙奉祀张兴武侯帅,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为年例,这种“年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有游神、走轿、爬刀梯、过火海等。其中“爬刀梯”是一种独特的项目,即在平地上竖起高18米的对称木梯,36把锋利闪亮的钢刀分别斜绑木梯两侧,谓之“刀梯”。光脚裸掌的表演者在欢快的唢呐、锣鼓和鞭炮声中,手抓刀刃,脚踩青锋,一步步攀登上刀梯顶部。钢刀锋利无比,而表演者却手脚丝毫无损。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

“爬刀梯”是当地民众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内容之一,充分表现雷州人民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感情的真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爬刀梯”成为一项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观赏性艺术,当地民众每年都把这项活动搞得热烈、隆重、精彩,远近闻名,备受雷州人民喜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