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氏三杰的家教故事简介(宁氏三杰的家教故事视频)

宁氏三杰的家教故事?

举三个例子,能从三个层面体现宁家的家教家风。

一个是关于柳条箱的故事。

宁家有一个柳条箱,是宁云友的老伴1958年买的,花了11块钱,当时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

1975年,老大宁守诚考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这是宁家几代人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老伴就把柳条箱腾出来,让宁守诚拎去上大学。

1979年,老大毕业,老二宁高宁正好考上大学,宁高宁又“接班”拎着这个柳条箱到山东大学上学。

又正好4年后,1983年,宁高宁本科毕,老三考上大学。宁光又拎着这个柳条箱去山东医科大学上大学。其实当时家庭已经好转,完全有能力买一个更好皮箱,让老三拎着上大学,完全是为了精神传承。

巧合的是,柳条箱一天也没耽误。

几十年后,老大的孩子考上大学,宁守诚还专门从美国打电话回国,问:“咱家那传家宝柳条箱还往下传吗?”

第二件事是,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宁云友坚持带头学习。几十年,他和老伴坚持晚上和孩子一起看书学习。自己一天学没上过,但编过书,在《人民日报》上发过文章,老伴还自学日语、英语。

其实,三兄弟互相之间的影响也很大。两个哥哥同年拿到录取通知,并在当地引起很大震动,给了老三很大的触动和激励,两次高考落榜后,他备加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后来读到博士。老大本来在国内做学问,宁高宁上完本科直接到美国留学,也是促使老大出国的原因之一。后来,老三也曾到美国做过两年的研究。

第三件事,在对待三个孩子的问题上,采取放手的态度。宁光本科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去北京工作,有人叫宁云友“活动活动”,但他拒绝了,最后宁光没去成,留在滨州市人民医院当医师。1年多后,美国斯坦福大学来信邀请宁光去留学,所有手续办好了,但当时任卫生局副局长的宁云友,认为同等条件的人还有,不能坏了规矩,拒绝盖章。

几年后,老三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之后留在上海工作。 这时,宁云友则是任孩子自己做选择广阔天地的态度。

曾有人说,如果有三个儿子,就分别取名龙虎狗。龙,光宗耀祖;虎,镇住四里八乡免受欺负;狗,留在膝前防老。

但在老大、老二高飞后,宁云友没有阻拦老三,这才使老三有如今的成绩。他认为,应该放飞孩子,三个孩子做出决定时,他和老伴都没有干涉。

或许正是宁家的家教和思想,成就山东的“宁氏三杰”。

延伸阅读

元明清时期的家教特点的故事?

一、神童

青瓦粉黛,小桥流水,一座古朴大气的庭院坐落在青山绿水间,正是成化十七年状元郎王华的居所。庭院深处,一个半大的孩子正聚精会神的玩着象棋,却没提防门外突然出现了一个紧盯着他的身影,身法步伐宛如学生时代躲在教室后门偷窥学生动静的班主任。

这时,门“嘭”的一声开了,那身影走到孩子面前,一脸严肃的说:“臭小子,让你在家读书,你怎么偷偷玩起了游戏?” “啊……爹爹,你回来了”。那孩子惊得一跃而起,原来他便是王华家的“熊孩子”——王阳明。或许是看着父亲脸色不善,王阳明急忙解释道:“不是我不读书,而是父亲书房里的那些书,我全都会背了”。“吹牛!”王华一边说,一边顺手翻开一本书,续道:“你倒是把这本书背来听听”。

王华

谁知话音刚落,小阳明立刻流利的背诵起来,惊呆了的王华转而又抽查了好几本书籍,可每部书王阳明都能倒背如流。王阳明神童一般的表现让王华严重怀疑儿子作弊,但又没有证据,于是王华不放心地多问了一句:“平日里也没怎么见你读书,如何能背诵这许多的?”王阳明小嘴一撇,不屑地说:“天天听祖父在家吟诵这些,我听也听会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华点点头,不再说什么。王阳明眼见父亲不追究了,当即放心的回屋睡觉。可惜,王华不再过问并不代表王阳明成功过关,因为,王阳明还有母亲啊。

对于王阳明玩游戏荒废学业之举,王阳明的母亲早就一万个不爽了。当天夜里,趁着王阳明熟睡之际,王阳明的母亲悄悄的把这事告诉王华,老两口一合计,索性将王阳明的象棋扔进了河里。

第二天一早,王阳明才发现这起“惨案”,他悲痛之下,挥毫写下《哭象棋诗》,以此纪念自己最心爱的游戏装备。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明·王阳明《哭象棋诗》

有道是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王阳明哀悼象棋之际,他的父母却一边欣慰于除掉了这个耽误儿子的“祸害”,一边积极为儿子的深造挑选重点学校优秀教师。

关于家教的成语故事?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偶、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樁一株老,丹桂五技芳。”《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

写出几个良好家教的典故?

1、孟母三迁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其家教、家训基本都体现在他写的家书中。他前后写了一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独特且朴实的治家育人理念。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都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

简短的家庭教育小故事?

你好,我是一名PEC专业教育顾问。分享一好的家庭教育故事:

父亲是家族的长子,父亲这一辈还是按家族的序列排行。我的亲叔叔和堂叔共六个,姑姑也是六个。

我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孩子,这个位置注定了我得到很多特别的爱。

我出生的时候,一个叔叔结婚,另外一个叔叔和姑姑还都没成家,加上爷爷奶奶,我们这么多人住在一个院子里。

小的时候,家里人多,争着抢着和我玩,也很娇惯,现在想想那时候其实很“欠揍”,后面我会提到。

五岁的时候,有一次缠着姑姑和我玩,她有事情,就让我出去和那群孩子玩。当时他们大概正在玩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那时候家里都没电视呢,孩子都在外面玩,很容易动员起庞大的队伍。我印象中当时可能有三五十多个孩子在一个空场上疯跑。那种欢乐的氛围感染了我,我很想玩,就混进去和他们跑。

我当时五岁,又瘦弱。很快就被发现,最先反对的竟然是我的小堂叔——他只大我两岁。他大概嫌我像绊脚石,不带我玩,也不准我跟着跑。他恐吓我,驱赶我,在那么多孩子面前取笑我是“小麻雀”,我难过得不知如何是好。我躲在一剁矮墙的后面,看一群孩子疯跑疯闹,他们多快活啊!那伤感的体验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心里朦朦胧胧地在想:小叔叔,你不知道我很难过吗?如果你们嫌我小,不带我也行,就让我跟着跑也好啊。如果你怕碰倒我,告诉我在边上跑也可以啊,我会听话的,可是,你为什么不和我玩呢?为什么吓唬我?还在那么多孩子面前羞辱我?

之后很久我都为这件事情绪低落,我那时候还太小,还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家里那么多人都没发现一个孩子的心事,那是我第一次不愉快的体验。

因早早有了被排斥的体会,我就想,以后要是我在跑,有更小的孩子要加入,我一定同意。我会照顾他,或者让他在边上跑,总之不会像小叔叔那样做。反正我不要让别的小孩子不开心。

之后,我的弟弟妹妹、堂弟堂妹、表弟表妹陆续降生。最后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游戏圈子,在一起玩很多年,发生过很多开心有趣的事情。因这些孩子很少有同岁的,玩游戏就有参差不齐的感觉,所以我们分组时候都是大小搭配,尽量照顾到所有孩子的感受,让每个孩子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你相信吗?我真的就做到了这一点。当时不觉得什么,现在,我自己做了教育咨询才发现,一次带十几个孩子玩,并能保证友好相处,让每个孩子都感到快乐,其实蛮有难度的。每当想起,心里都会偷偷得意五秒钟^_^

我的家教好故事智慧家长怎么写?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为人父母与自己孩子的相处就是这场修行的重要旅程。想要让自己的这场旅程愉快、喜获成龙成凤的丰收。

做父母的就要不断地修炼、不断地成长,要有做智慧父母的情怀、懂得做智慧父母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修成正果。当然每一个父母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教方法,而且针对不同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三年级作文我的家教故事?

让我告诉你们我的家教故事吧!

说起家教,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我是在一个三口之家长大的,因为外公外婆和奶奶的年纪都大了,而且身体也不太好。虽然妈妈上着班,但是只要长辈们生病住院,妈妈都会不辞辛劳的去照顾他们。这些我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妈妈要求我坐要有坐相,站有站相。要坐如钟,站如松,做事情要速战速决,不要拖拖拉拉。每次我作业写的慢,妈妈就会教育我,作业写快点,写好可以复习,成绩就会好起来,写的这么慢,没时间复习功课不说,还影响身体。

这就是我的家教故事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