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个经典的财富故事有哪些(古代十个经典的财富故事大全)

古代十个经典的财富故事?

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延伸阅读

环球财富故事为什么不更新了?

因为暂时下架了,2001年-2005年就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本科,2008年获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硕士学位。

主持《环球故事会》《环球财富故事》。

古代发财的典故?

故事一

战国末期,在现在的甘肃地区,有一个叫乌氏倮普通牧民,他依靠十多年的辛苦劳作,使自己养殖的牛羊小有规模,不免有些志得意满。某天,乌氏倮登上高处,在看到远处山谷中数不胜数的牛羊时,才发觉自己的财富少的可怜,通过打听,他得知这些牛羊归西域的大首领所有,羡慕之余,也明白自己如果和以前一样努力下去,两辈子都不无法赚得如此巨额的财富,必须另寻出路。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乌氏倮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牛羊,然后南下中原地区购买了许多精美锦缎,在将其运向西域,以此交换西域首领的牛羊,结果从中获利丰厚。通过这种两地来往交易的经商方式,乌氏倮所赚取的利润翻了数十倍,成为当时甘肃地区著名的“畜牧大王”,古天乐主演的《寻秦记》中的乌氏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经商思维:创业、做生意,要想赚钱,要想发家,靠打信息差来做“倒爷”,一直都是个不错的方式。

故事二

话说秦灭六国,第二个被灭掉的国家就是赵国。赵国被灭后,许多本来财富丰足的贵族或官员也被流放,为了能不被流放的太远,好多人就拿着钱财去贿赂官差,希望能将自己一家流放到稍近或条件稍好点的地方。在这些人之中,有一对卓氏夫妇,他们通过事前了解,探知有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城,地方狭小,土地也不肥沃,不过,那里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且,那里的经商环境也比较好。于是,卓氏夫妇并没有选择贿赂官差,只是提出要求,希望能被流放到那个没有太多人选择的地方,官差自然乐得如此。

到了那个地方之后,卓氏夫妇很快就开始上山开矿,冶铁铸造,然后用打造出来的铁器与当地人交易,经过二人一番经营,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发达了起来,鼎盛时期拥有800多个奴仆。

经商思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资源来经商赚钱,也是创业做生意一条千古不变的最佳选择。

故事三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地处边疆地区的督道县,驻扎了很多军队,储藏了很多军用的粮草和犒赏士兵的金银财物。某日,刘邦攻下咸阳的消息传到这个地方,驻守士兵军心大乱,纷纷不战而逃,让督道县一下子成了无人把守的空城,当地老百姓于是趁机涌入军营,将金银、财物瓜分殆尽。不过,那些粮食却没有人理会,因为兵荒马乱之下,粮食远没有金银财物方便携带,何况平常粮食也没有金银值钱。

不过,督道县城内一个叫任氏的人却和别人想的不一样,他将自己的家人召集起来,没有选择抢金银珠宝,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挖出无数地窖,将粮食用马车运回来藏在地窖中,予以囤积。

几年后,楚汉争霸,战火下的人们生活得水深火热,粮价由此飞涨,督道县当时那些抢了金银财物的人们,无奈之下,只能以高价来买任氏的粮食,任氏由此大赚一笔,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关于用劳动创造财富的经典事例?

比尔·盖茨是经过不断地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打出了一片天地,发明了微软;鲁滨孙独自一人来到荒岛,他靠辛勤的劳动成为了小岛霸主;父母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以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要买什么东西,都是找爸妈要钱,对钱毫无感觉。

暑假,我利用闲余时间冒着酷暑出去摆摊卖东西,嘴巴都喊干了,收入却很可怜,我这才知道钱来之不易,这比我平时找父母要的要珍贵许多,也更加有意义,我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收入。

儒商乔致庸的财富故事?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嘉庆二十三年,乔致庸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个商贾世家,父亲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少年时期因兄长病故,乔致庸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19世纪末,由于连年战乱,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大量白银外流。晚年的乔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传统,于同治初年(1862年)开始在家院附近购置地皮,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宅院,即著名的乔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建筑。

乔致庸曾先后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育有六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其中三儿子乔景俨在乔致庸晚年时当家。

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儒商乔致庸的财富故事乔致庸是一个优秀管理者吗?

是的。

乔致庸作为一介儒商,将儒家的思想融入经商理念之中,常常告诫儿孙、掌柜、伙计们要讲信誉至上,其次要讲义,第三才是利。

乔致庸在初掌商政时便极为重视为商之道,善于从晋商的经商理念中汲取精粹。当时,晋商作为全国影响较大的商业群体,之所以长盛不衰,与他们的诚信不无关系。

总体来说,晋商非常崇信尚义,讲究诚信不欺、信誉第一、义利并重、利以义制。乔致庸作为一介儒商,不但汲取了晋商经营理念的精粹,而且将更多儒家的思想融入经商理念之中,常常告诫儿孙、掌柜、伙计们要信誉至上,其次要讲义,第三才是利。

要他们以信誉赢得顾客,不能玩弄权术欺诈,将利放在首位,为了利益偷工减料、巧取豪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取一分则取一分,不当取的要懂得放手,昧心黑钱更是坚决不能赚。

宁可少赚钱,不能失信;宁可不赚钱,不能失信;甚至宁可赔钱,也不能失信。信誉犹如商号的生命,商号若没了信誉,便再无起死复生的希望了;而钱只是商号的血液,商号若没了钱,还可以凭借良好的信誉获得东山再起的资本。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商人是重利的。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重利轻别离。可乔致庸不同,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置于商道中,因而孕育出崇信尚义轻利的经营理念,这点至今还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超越利润的追求。

对商人来说,其实,崇尚信义与追求利润并不相悖。利润实际是对追求信誉所给予的报酬。崇信尚义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社会观和社会使命,在这种责任和使命的指导下,企业可以实现和社会的共存共荣,实现与原料供应商、批发商、协作商、顾客、社区、提供资金的银行、股东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存共荣,实现与同一行业其他企业的共存共荣。

  在经营方面,乔家的法则是:“准备充足,谨慎将事;人弃我取,薄利多做;维持信誉,不弄虚伪;小忍小让,不为已甚;对待‘相与’,慎始慎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其中体现了危机、诚信、不跟风等现代经营思想。

在经营过程中,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避免自己的短处,选择有潜力的创业地,一开始就选择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的行业做;二是能够承认变化,适应变化,然后设法在新领域中再次领先;三是通过创新,另辟蹊径,走差异化之道,做人之未做或不敢做的事;四是大胆起用新人,厚待下属,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和高度的自主权。

  乔致庸在过去通信、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既能让各票号分散经营,又能让各票号握紧拳头闯市场;既能发挥各票号的积极性,又能有效提升整体竞争能力。这得力于他管理有方。

在管理方面,乔家的制度既简单又严格。复字号在光绪十年(1884年)将大德兴茶庄改为大德通票号时曾议定号规30条,对“新事招牌”、“账簿格式”、“经营范围”、“码头人位”等各种事务都做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如:“号内职员一律不准携带亲眷,更不能嫖妓、纳妾;无论是否工作时间,一律不准看戏、赌博、抽大烟。”将“赏罚严明,任人唯贤、破格使用”等语明确地写于号规之中,推行身股制激励员工。

在规范人际关系方面,大德票号有这样的规定:“各处其位,皆取和衷为贵,在上位者,宜宽容爱和,慎勿偏袒;在下位者,亦当体量自重,勿得放肆”,以此倡导和衷共济精神。这些规定和做法,对打造企业品牌、塑造员工形象、严格用人制度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乔致庸虽为一介儒商,但对老庄的无为而治深得其味。因此常能将大权下放给掌柜,让他们凡事自己拿主意,而自己则稳坐家中,运筹规划。

从乔致庸接掌复字号伊始,便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儒治商,以儒兴商”。他崇德尚义,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从事商业贸易,始终以诚信为本;他乐善好施,广施恩惠,善举无数;他宽厚仁德,待人和气,其宽其仁,远非一般人所能比拟……他的义行善举不但影响教育了子孙后代,也深深地感染了掌柜、伙计们,塑造了乔家特有的商业文化。

在理家上,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要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挣昧心钱。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又诫“骄、贪、懒”三个字。

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准则,把它当作儿孙启蒙的必读课,同时写在屏门上,作为每日的行动规范。儿孙如若有过,则令跪地背诵,到有针对性处,令读多次。如犯抛米撒面之错,便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复诵读,直到认错为止。然后再作一番训教,最后犯者谢赦,慢慢退出。

与别的商人不同的是,乔致庸很注重对子孙尊师重道、克勤克俭作风的教育和培养。并且身体力行,常常手不释卷,沉醉于诗书词曲之中,自得其乐。他待老师为上宾,视相与为亲朋,为子孙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环境。

乔致庸如此做,不仅使子孙们在自己的潜移默化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威望和影响,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作用的发挥,更好地提高了子孙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素质。

作为一代儒商,乔致庸的经商之道、处世哲学、用人之术都是在现代商场上值得我们借鉴的。该剧最后,乔致庸面对镜子中89岁的自己有一段自我反思,这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电视剧试图完成对乔致庸、对晋商、对中国本土民族商业的一个总结,一种殇怀。百年后的今天,乔家的辉煌似乎离我们已太遥远,可是乔致庸的经商之道,在当今的商场上仍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精髓始终贯穿在乔致庸的经营管理之中,他一生秉承以儒治商的思想,将儒家的精粹融入经商之中,以诚信为本、勤俭自律、开拓进取、谋求“多赢”,是儒商的杰出典范。弃笔从商的乔致庸骨子里渗透着儒家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经商的出发点不是为自己聚财,而是为天下人聚财,为苍生造福。

乔致庸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其言行不仅为当时的百姓所敬仰,同时也感染了商铺上上下下的伙计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乔致庸内心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塑造了独特的乔家商业文化,并且代代延续下来。

劳动创造财富的名人故事?

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财富的励志小故事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无数人,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父亲去世了,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 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曾向他借了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你父亲欠我的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 法官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除了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告诉这个约翰,靠狩猎获取兽皮能够挣到很多钱。但是他说,约翰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所需要的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离开了家。他的背上背着一大袋食物、一杆新枪和捕猎用具,这些都是用法官的钱买来的。他和塞夫步行了几个小时,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这所小房子是塞夫几年前搭建的。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学会了如何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约翰捕到了很多猎物。到3月初,他得到的兽皮堆起来几乎和他的个子一样高。塞夫说,约翰用这些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因此,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然后,塞夫说:“现在请注意听我说,当你过河时,不要从冰上走,河上的冰现在很薄。找一处冰已融化的地方,再把一些圆木捆在一起,你可以浮在上面过河。这样做会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是这样更安全。”“好的,我会这样做的。”约翰急切地说。他想立刻就走。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他要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父亲借法官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约翰记得塞夫的忠告,但是,他太累了,顾不上去寻找一块冰已化了的地方。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约翰用脚踢了踢树,树没有动。他决定不按塞夫说的去做。如果他从这棵树上过河,那么用不了一个小时他就到家了,当天晚上他就能见到法官。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然而,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冰面破裂,约翰沉到水里,他甚至没来得及叫喊一声。约翰的枪掉了,那些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他没法抓住它们,湍急的河水把东西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失去了一切。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可是,他一无所获。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了,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法官一言未发,直到他把话讲完。然后,法官多恩说:“人人都要学会一些本领,你却是这样来学习的,虽然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为家人种植了玉米和土豆,他还到别人的田里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加起来超过100美元。约翰觉得他一辈子也还不清这笔钱。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不过,约翰记得印第安朋友教给他的所有本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住在塞夫盖的小木屋里,每天出去打猎。这一次他一直呆到4月底。这时候,他得到的兽皮太多了,因而他不得不丢掉他的捕猎工具。当他到达河边时,河上的冰已融化。他扎了一个木筏过河,尽管这要多花去一天的时间,他还是那样做了。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 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于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写信的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我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

信封里还装有40美元。

【感悟】

一个诚实的人,必然会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敬重,一个勤劳的人,必然会得到成功的回报,一个勤劳而又诚实的人,最终一定会迎来好运。这是一种必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