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民间小调有哪些曲目(沂蒙民间小调有哪些唱腔)

沂蒙民间小调有哪些?

1 沂蒙山小调

2 九族同心保家乡

3 五子炮

4 王老五

5小二白结婚

6 等着我

7 怎么办,怎么办

8 世上哪有这样的情

9 再看一眼亲人

10 无情的风雨

延伸阅读

赞美山的美歌曲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二郎山

《沂蒙山小调》又名什么?

沂蒙山小调又叫《沂蒙山好风光》。《沂蒙山小调》是在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整理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歌曲沂蒙山好风光原唱?

《沂蒙山小调》又叫《沂蒙山好风光》

《沂蒙山小调》这是一首山东民间小调。由著名歌唱家张也 演唱。

词:山东民歌 曲:李林

张也,1968年5月28日出生于中国,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

张也代表作有歌曲《走进新时代》《祖国你好》《万事如意》《吉祥颂》《金嗓子》等。

山东小调小放牛原唱?

山东小调《小放牛》原唱:邓丽君

歌词

三月里来桃花红,

杏花白水仙花儿开,

又只见那芍药牡丹,

全已开呀放啊,

来至在黄草坡前,

见一个牧童,

头戴着草帽,

身披着蓑衣,

手拿着胡笛,

口里吹的全是莲花落啊,

我说牧童哥你过来,

我问你我要吃好酒,

在那儿去呀买呀

沂蒙山小调的介绍?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民间歌曲。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山东沂蒙红色小调有哪些?

小调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  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他们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由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山东民间小调演员?

孙桂华是著名沂蒙小调演员,山东临沂苍山县人。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体裁是“小调”还是“山歌”?

这是一首山东民间小调,又名《沂蒙山风光》,主要流传于山东临沂地区。20世纪40年代,当地出现了一个叫做“黄沙会”的反动民间武装组织,为了揭露它的真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利用一首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曲调填上新词,起名为《打黄沙会》,不久,它就在鲁南地区广泛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词作了改动,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新生活为主,并改了歌名,这就是后来在山东以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传播的《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具有严谨的旋律进行逻辑和方整性的曲体结构形态:四个乐句,每句三小节,各乐句的节奏型基本相同;在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各拖腔分别结束于“Re(2)—Do(1)—La(〓)—Sol(〓)”四个音,它们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而且,确立了各乐句“起—承—转—合”的功能和地位。

在汉族的“四句头”小调民歌中,此种结构原则运用得最为普遍,但从乐句结束音的序列来看,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以《孟姜女》为代表的“Re(2)—Sol(5)—La(6)—Sol(5)”序列;另一种是以《小白菜》为代表的“Re(2)—Do(1)—La(〓)—Sol(〓)”序列。虽只是一音之差,但它们的整合性特征却略有区别。

在《孟姜女》中,由于“Re(2)”与“Sol(5)”的五度呼应关系,“Sol(5)”作为调式主音先后出现在二、四乐句的尾部,这不仅加强了它们的停顿感,而且更多地保留了两句体过渡到四句体的痕迹。

相反,《沂蒙山小调》因第二句结于下属音“Do(〓)”,它的继续进行的动力或者说对新乐句出现的期待就强烈得多,这种结音序列,由两乐句变为四乐句的痕迹也就少得多,四句体的民歌也因此分成两种类型。

另外,它虽然标为“小调”(结构也确实是较典型的小调体),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风格,这样,它的体裁属性也就有了两重性,人们也因此将它视为山东民歌风格的代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