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王国的历史?
湘西土司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是由地方首领世袭管制的。湘西土司制度由彭氏掌权,首领被当地人尊称为土司,还被各代各朝廷封为刺史、宣慰使、宣抚使、土知州、土巡检等大小不同的土官官职,其实就是当地的王。
在隋唐时期,这种制度还被叫做褐糜制度,而在《新唐书卷四十三》中是明确记载了这种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的:”树其酋长,使自镇抚,以达其以夷治夷的目的。”
土司王朝疆域辽阔,鼎盛时期曾经管辖20个州,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如今的遗址还能看见完整的排水系统,屹立不倒的宫殿也在静静地给我们诉说着王朝当年的繁华。
延伸阅读
马尔康雪山土司王朝 豆瓣
豆瓣读书网并没有找到马尔康写的雪山土司王朝,只有2009年出版的土司王朝作者黄光耀豆瓣评分6.6分。
一本关于土司的文学作品书?
本书于2015年开笔。作者:欧阳圣雨 13岁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人。
《永顺土司王朝》一书主要讲述了永顺县八百多年以来历代彭氏土司王平生经历的历史记事作品,此书清楚的刻画了人物形象,内容含有土家文化风俗,让更多神州儿女知道华夏历史的长河中会有一座屹立在偏僻山区的繁华都城,在那儿你会体会到风景的秀丽,百姓的朴实。让我们去看王朝最真实的那一面,让我们走进八百年前去探索这个辉煌的王朝!
雪山土司王朝 豆瓣
豆瓣评分6.6分。
简介
《土司王朝(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清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武陵山地最大的土司——容美土司田氏家族,在群雄逐鹿中原之际偏安一隅。但是,随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到来、清军入关、大明灭亡,容美再次陷入了历史无情的旋涡之中。几代王朝更替,土司田渍霖忧愤而死,田既霖在对嫂子梅朵无望的爱情中抑郁而终,田舜年遭长子背叛,而渔翁得利的田明如最终成为了容美最后一位土司……爱恨情仇中,展开一幅湘西少数民族雄奇诡谲的风俗画卷,写就一部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
土司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
谢邀
土司制度是元代设立的,它是为了保证中央王朝对于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的管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委派一些汉人(或者蒙人)高级官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好承认当地的部族酋长首领,来对于当地进行管理,这样,中央王朝就可以将其纳入统治范围了……
土司制度源于唐代的羁縻制度,唐王朝为了保证南疆的安全完整,便“以其俗而治”选拔少数民族的官员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并且扶持其军事,并由周边州府管辖,也间接成为了唐王朝的一支后备力量,后来,历代皆沿用这种民族政策。
弊端初现:虽说土司制度是对于我国的边疆民族具有稳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土司制度的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一个封建王朝的内部有一个小的“封建王朝”,这对于皇帝的威严和统治,其实也是比较不利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王朝的控制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的军阀割据,土地兼并,尤其是明王朝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吞并四川重庆,声势浩大,惊动了明神宗,明军苦战,以巨大的牺牲平定了播州之乱,这样也使明王朝元气大伤,再加上同年的两次大战役(万历援朝战争),明王朝自此由盛转衰,明神宗在驾崩前夕,宣布废除播州土司制度,分播州并入四川和重庆的管辖范围。此外,土司制度还容易造成民族仇视,产生内部矛盾等,已经无法顺应时代….
改土归流:明万历十一年,云南边境叛乱,刘铤、邓子龙征缅,大败莽应里,“纠合诸夷,歃血威远营,”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莽应里势力并未彻底剿灭。刘铤就已经意识到,边疆太远,即使少数民族服从中央,然而叛乱依旧是频频爆发,这对于国家是一种致命的消耗,所以他提出了“俟荡平之后,另图改土设流,平定之余,更宜筑关建堡,设大将旗鼓,以控制要冲,立诸司衙门而相为犄角。随行屯田之策以足食,而财可使富,保障坚于来形;又练土著之丁以足兵,而力可使强,边境几无患。……滇南之安,永保万世无虞矣。”(《平麓川露布》)但是中央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后来抚平边疆土司后,依旧如此,随着王朝衰落,边疆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明亡后,清朝接管明朝疆域,仍设土司制度,直到康乾时期,中央政府力量强大,拥有足够的实力来加强对于边疆的统治,后来逐渐废除土司制度,改为流官制,雍正四年废除土司世袭,于雍正九年在全国彻底废除土司制度,打破土地兼并……
改革后效:虽然清代完成了对于土司制度的改革,但是流官缺乏管理经验,使原来的土司官阀叛乱有了可乘之机,而且虽说是改土归流完成,但是中央并未明确要求,造成许多地区依旧是原来的样子,而且增加了流官,吃国家饷银…..
张家界土司王朝传说?
向王天子,即廪君,是土家族传说中的远古祖先,也是与土家族远古白虎图腾有着脐带联系的民族神。在土家族,不仅向氏,其他各姓都崇拜向王天子。
土家族地区都曾有过向王天子庙,供奉向王天子和他的夫人,不过,清江流域的向王天子庙特别密集。清江流域各地都曾有向王天子庙或其残痕,说明向王天子崇拜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这与土家族祖先巴人的迁徙历程有关。巴人迁徙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江流域阶段,产生了白虎图腾、廪君信仰,即向王天子信仰;第二阶段,入蜀地立巴国阶段,接受了蜀地竹王白帝天崇拜(有专节论述);第三阶段:流布湘西和黔东南阶段,信奉白帝天王和土王(土司王)。在巴人迁徙的三个阶段中,向王天子与白虎一样,始终是巴人一以贯之的崇拜对象。但是,随着不同地域文化的更迭,社会生活的变化,巴人必然接受或创造新的崇拜对象,而这些新的崇拜对象的出现,必然会冲淡旧有的崇拜对象。所以,向王天子崇拜在巴人迁徙的三个阶段的地域逐渐呈淡化趋势。这就是我们今天在清江流域所见到的向王天子庙宇遗址、遗俗较其他地域为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