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自刎乌江岸的典故?
1、这句诗出自元代诗人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2、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 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3、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延伸阅读
美人自刎乌江岸中的美人为什么都说指虞姬呢?
楼主,本人的理解是:“美人”和“自刎乌江岸”要分开理解,但意思又是统一的。因为虞姬先死,随后项羽再到乌江边自刎而死,应该是这样理解。一句诗只有7个字,每一个字都非常珍贵,不可能把所有意思都完全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只能用“分拆法”来理解了。
张可久的曲<<卖花声,怀古>>的”美人”指的是谁?
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张可久,曾经写过一首《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的是班超当年空老玉门关外。接着,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
“伤心秦汉”这句在表达英雄美人虽有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最痛心的也是天下的百姓。
3~四年级的战争诗句写两句。?
1.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出自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出自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3.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出自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出自汉代《木兰诗》
5.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卖花声怀古》的译文?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1 〔中吕〕卖花声·怀古①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美人自刎乌江岸②,战火曾烧赤壁山③,将军空老玉门关④。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写作背景〕这首曲子提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
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一史,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
作者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也只能发出慨叹。〔注解〕卖花声:中宫曲牌。句式:七七七、四四七。
美人:指虞姬,项羽的宠姬。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在帐中百万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又被汉军追及,自刎而死。
此言“美人自刎”,是活用典故。
赤壁山:在今湖北蒲圻县乌林对岸。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O八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此以火攻大败曹军。
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
生民:即百姓人民。〔译文〕美人虞姬自刎在乌江岸,战火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伤心啊!
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http://www.nhyz.org/student/2006/060457/15.htm2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编辑本段]注释 注释 〔注释〕 ①卖花声:又名升平乐,曲牌名。
②美人自刎乌江岸:项羽失败后自刎于乌江,受妾虞姬也自刎而死。
③战火曾烧赤壁山: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
④将军空老玉门关:班超白白在玉门关外耗尽生命。
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编辑本段]赏析 〔赏析〕 《怀古》是一支咏史之曲,抒发了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张可久在此作中对于项羽、孔明、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仍的元朝社会,还是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积极意义的,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卖花声·怀古 作者:(元)张可久 正文: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赏析: 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故用“怀古伤今,慨叹民苦”来概括该曲的中心思想是最恰当不过的。 文章怎样“怀古伤今,慨叹民苦”的?先用三个典故:
一是霸王别姬,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
项羽突围至鸟江岸也自刎而死;
二是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
三是班超空老玉门关外。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他们的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这是一;二是作者没有褒扬三位英雄的业绩,只交待他们的失败与不得志,便说明历史上像这些英雄人物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作者为何对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而无所感慨呢?这和他悯民生,体民苦的思想有关,当时的封建王朝内部,君昏臣庸,统治者之间你争我夺,为了争夺到权位及天下的目的,他们总是打着“吊民伐罪”,“以有道伐无道”等为民的旗号,以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并借助老百姓的力量去实现他们的欲望,到头来遭受伤害的仍是老百姓,所以作者无不伤心地发出感叹“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此句也意在表达英雄美人虽有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最痛心的是天下的百姓,反映了作者最本质的情感。 而作品的结尾更是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这首怀古元曲,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一篇佳作。 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争,统治者之间互斗,“朝也干戈,暮也干戈”不知殃及多少无辜百姓,华夏民族的千年史告诉我们:战乱连年,血雨腥风,夜有悲声,毁的不仅仅是国家的文明,更是断送民族的崛起强盛。能“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国民党主席连战语),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的有识之士,其理想、胸襟必将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拥护、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