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的歌和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区别呢(张三的另一首歌)

张三的歌和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区别?

回答应该是:这是不一样的两首歌。

首先歌词意义不一样,《外面的世界》这首歌总体来说其实一开始是言情的。

但是后来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句被大众单拉出来后又被冠上了教育孩子的警示语。

而《张三的歌》完全是一首很有弹性的歌。 它的意义其实更符合齐秦大哥原有的音乐内涵的。

延伸阅读

《张三的歌》谁是原唱的,谁的版本比较好听?

原唱李寿全,收录于专辑《8又二分之一》当中。翻唱齐秦、蔡琴、庾澄庆。个人喜欢齐秦版的。

张三的歌属于民谣还是爵士?

《张三的歌》属于民谣,张三的歌是一首民谣,歌词比较简单,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

张三又坐了牢出自哪首歌?

出自《张三的歌》是由张子石作词、作曲,李寿全演唱的歌曲。该曲收录于李寿全1986年8月1日发行的专辑《8又二分之一》中。

1986年,该曲入围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奖。

《张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电影《父子关系》主题曲。该曲作词者张子石曾经是一位乐器行业的老板,之后他为了圆美国梦,让他的太太以及朋友假装结婚,从而获得美国绿卡,结果导致他们两人在一起 。张子石只好独自带着孩子在美国拼搏,饱尝辛酸。就是再这样的情况下,他给李寿全寄来了这首歌。这首歌没有歌名,因此李寿全取名为“张三的歌”。《张三的歌》是在李寿全女儿出生的那一年制作完成的。

《张三的歌》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歌名的来历要结合整张专辑的主旨来说。

李寿全作为台湾民谣时代的推动人在80年代中后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他创作了苏芮专辑《一样的月光》、《请跟我来》,潘越云《天天天蓝》、《守着阳光守着你》等歌曲,并为蔡琴、李健复、王新格等歌手制作过音乐专辑。确切的说,李寿全应该算是一个幕后的制作人。86年的台湾歌坛是民谣运动自由创作的觉醒时期,大量音乐制作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李寿全也推出了自己唯一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专辑《8又二分之一》。这张专辑作品发行之前李寿全曾经出版过一张《未来的未来》电影原声碟(以电影《超级市民》原声带的名义推出),有了这张专辑的尝试,《8又二分之一》中的音乐就显得更加成熟和耐听了。这张专辑给台湾的流行音乐带来了无法比及的社会效应,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无法抹去的回忆。李寿全是早于罗大佑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中却不难发现其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是完全不低于罗大佑的。李寿全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很少听的到情绪的大起大浮,他的歌词也是完全口白话的,这就更让李寿全和他的音乐让人接受和打动。总是念着什么时候才停止流浪,事实上,人生就是流浪。被过去赶着逃,被未来牵着跑。–《8又二分之一》 听来的辛酸故事好象特别熟悉,电影上的小人物又好像是自己,唱片里的恋情都像是缠绵的过去,然而,别人的悲剧总是别人的悲剧。–《张三的歌》 这两段话分别写在第一首和第二首歌歌词旁边。作为序,它完全的表达了李寿全音乐的含义。孤独、惆怅、凄凉的音乐就是歌中所描写的那些城市中小市民的生活状态。有着许多的梦想却不得不在这个城市放弃掉多年的追逐,然后变得平淡茫然。李寿全的歌是唱给特定的台湾青年的,那些少年不得志青春消逝的人。主题歌《8又二分之一》让我想起了侯孝贤曾经导演的一部影片,也叫作《8又二分之一》。同样写实性的述说着台湾市民的生活,同样的茫然着找不到方向。8又二分之一究竟代表着什么?李寿全在音乐里唱到了八种生活状态,异乡的流浪、冬夜的凄凉、黄昏的城市、搬家的前夕、拥挤的人群、电影角落的哭泣、卡拉ok消沉的男人和往日恋人的回忆,这一切是在九月的午后,一个黯然神伤的季节。李寿全在歌里唱着每一种生活,也就在唱着都市里每种人的生活。《张三的歌》是电影《父子关系》的主题歌,电影中的小人物有时就好比自己,所以我们在看到那些和自己状态相似的人物时往往容易被他们的命运打动。李寿全在歌里唱着希望,他说:我们要飞到那遥远的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我们要飞到那遥远的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光亮。这只是失望背后才隐藏的希望。那种阿Q似的自己给自己的希望。李寿全就在音乐中再次唱着小市民的悲哀。在李寿全的歌中听到的终究还是迷茫。李寿全写的是小人物的歌,于是听得懂歌的人自然也就成了小人物,在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中悲哀。志愿的落空、流浪的凄凉、理想无法实现、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音乐中仿佛找的到自己的影子,在这个社会被遗弃的角落里我们哭泣我们爬起,在颓废中坚强的成长歌唱。李寿全在音乐中揭露着这个社会的痼疾,这种来自社会底层批判的声音在现代化都市里歌唱了十多年,还将继续的传唱下去。《未来的未来》、《我的志愿》、《上班族的一日》三首歌唱着人们不甘平淡的心态,也唱着理想的流逝。在《未来的未来》里,李寿全还在期许明天的美好,还在等待生命的辉煌。然而在雨水和车声拥挤的窗口思考,在都市的边缘停留时,他终究还是只能期待。他唱着:这未来的未来,我等待!等待中的苍白。《我的志愿》是这张专辑中仅有的一首节奏稍快的歌,李寿全唱着从童年到成年的理想志愿,唱着多年每个志愿的落空,或许这种落空只是年少单纯梦想在这个污浊社会的消逝。少年不得志后,李寿全开始描写上班族的生活,在日复一日拥挤的电梯、臃肿的公车里我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眼角的皱纹爬了上来,嘴角的微笑世故了起来,青春就这样在老板诺言的等待中一点点逝了去。终于那些曾经的梦想被现实消磨殆尽,终于我们面对着镜子发现自己老了去。这是这样的一种悲凉?李寿全的音乐就唱着这种无奈和悲伤,叫人无法不被打动不在心里沉思。《占领西门町》是这张专辑中最有意义的一首歌。罗大佑曾经唱过《鹿港小镇》,李寿全的《占领西门町》也是一首同样内涵的音乐。如果熟悉侯孝贤电影的人就会知道那个年代台湾底层少年的生活。拿着砍刀每天无所事事,闲着时泡泡miss,意气比亲情还要重要……这就是那时台湾少年的生活。少年的情和意流露在侯孝贤的电影里,也流露在这首《占领西门町》的音乐里。这种少年“朋克”的现象是台湾独有的景色,也是台湾的无奈。李寿全就在音乐里描写着这种现象和这群孩子的世界,他说“他们是台湾的少年朋克,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占领了西门町”,他说“他们终究会长大,我们终究会变老,他们的梦想会成为事实,我们的想法会过去。在未来的社会里,如果不想被遗弃,当你来到西门町,要和他们一起呼吸!” 《残缺的角落》是一组纪念西门町街头艺术家的音乐,两首歌曲和一支音乐唱着李寿全对人性尊严的赞美和对社会无情的披露。《残缺的角落》又一次将听者拉到了社会深处遗留问题的关注里,叫人无尽感慨。李寿全的音乐听来是伤感和惆怅的,这样的音乐在86年那个民谣盛行的年代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位幕后歌手在唱着自己心声时,所呈现出来的与市场形态不甚相同的风格及其概念在那个年代给社会带来了难能可贵的社会效应。音乐虽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音乐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叫人开始关注另外一种生活状态的人群。我想,这也是李寿全音乐最具有意义的地方,也是过了十五年后再次拿出这张专辑评点的理由! 音乐带给人们的感觉是共通的,如果你也被这样的音乐所打动。尤其是李寿全的音乐,我想,能够被他的音乐所打动的人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拿出这张专辑写与《残缺的角落》组曲的后记给每一个听过李寿全和没有听过他音乐的人分享! 由此可见,张三是李寿全为他歌里所唱的小人物所起的名字,普通的名字,整首歌是在说张三的心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