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临终前的四大征兆?
郁郁寡欢,做噩梦、冒冷汗,摔倒
公元664年,玄奘法师不幸摔倒,自此之后便再也没能起来。跌倒后不过五天时间,一代著名高僧三藏法师玄奘就这样卧床圆寂了。听闻玄奘圆寂的消息之后,那几日长安城总是人头攒动,共约有数百里内外的大唐子民不约而同都前来拜别师傅,痛哭流涕,场面好不悲怆。
延伸阅读
唐玄奘的资料?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在佛门做什么功德最大?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太宗问师曰:“欲树功德,何最饶益?”玄奘对曰:“度僧为最”。翻译过来就是:想要在佛门树立功德,做什么好处最多最大?玄奘回答说,剃度僧人,让更多的人进入佛门,弘扬佛法,这是最大的功德。
于是太宗就下诏,京城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共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受隋末天下大乱之摧残而将绝之法侣,值此一度又蔚然成众。佛教蒙润,无以言表。
玄奘大师作为西行的重要人物,他西行的目的及其主要贡献都有哪些?
1、西行目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赴印度求法,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2、主要贡献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