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1:中国很多省份地盘的划分,蕴含了历史教训、经验和政治智慧。举例说:“河南省”按理说是“黄河南边的省”,但是,河南省有几个地方是在黄河以北的,它们是:焦作、济源、新乡、安阳、濮阳、鹤壁。为什么呢?其中一个考虑是防范地方割据。假设军阀以黄河为界,割据独立,在黄河岸边设置重兵防守,那么,皇帝的部队去讨伐,需要横渡黄河天险,还要打非常艰苦的登陆战,这事在古代其实非常困难,所以,要把黄河以北的几个地方划入河南省,这样可以降低风险。举例说,河南军阀要造反,那么,黄河把河南一分为二,削弱了造反力量。假设河南的邻省造反,那么,官军可以从自己控制的河南境内横渡黄河,出兵绕道平乱。同理,长江贯穿了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的土地,把这些省份的土地一分为二,其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你细品一下这里面的政治智慧,真的很有意思。这事也从侧面告诫了我们:政治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活儿。
如图:河南省有一部分市县位于黄河以北
如图:长江几乎把它途径的所有省份,都一分为二了
规律2: 古代中国有技术,没有科学,中国古人的技术,是实用主义的,只要实用就行,不问为什么,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古人知道如何制造火药,但是,他们对“火药为何爆炸”的研究没有兴趣,或者说兴趣不够。而西方人在这一点上的显著不同就是:西方人喜欢刨根问底,结果,西方人掌握了科学。而至于古代的中国人和西方人为什么有这个不同?这个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规律3:正因为古代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所以,科学的缺位,严重制约了技术的发展,正所谓:“道之不备,器则奈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古代的中国,没有一整套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作基础,技术怎么可能有大发展呢?
规律4: 到底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是得天下者得民心?其实这两个逻辑并不矛盾。得民心者可以得天下,这个不必解释。得天下者一旦掌握了是非对错的解释权,也可以得民心。
规律5:有一个历史规律是显而易见、而且谁也无法阻挡的,那就是:全球最终会一体化。这里的“一体化”是指:最终国界会模糊,语言会趋同,会出现“世界政府”,等等此类,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经济规律。道理很简单:一个松散的人类文明,不符合所有人的发展、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不过,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且中间会有波折,但一定会发生,只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这一代人,妥妥是看不到的。
规律6: 人的本质是兽。所以,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走向滥用。只是说,不同的人,滥用的程度不同,仅此而已。这个规律在人类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里,被反反复复证明了无数次,所以,真的不必怀疑。
规律7: 历史告诉我们:在重大利益冲突面前,只有压力才能迫使人让步。国家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在重大利益冲突的面前,而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不要指望别人会跟你讲道理。
规律8: 读史最正确的姿势,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读,时刻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会怎么做?只有这样读史,你才能把历史读明白,也才可以从读史中增长智慧。
规律9: 以前主要靠丝绸之路开展外贸,输入汉地的瓜果,都是从中东等内陆地区传入的,所以带“胡”字,例如“胡萝卜”、“胡椒”、“胡桃”,后来欧洲人把海路走通了,于是,外贸开始“海洋化”,后来输入中国的瓜果,很多是欧洲人从海洋通过商船带来的,所以带“洋”字,例如:洋葱、洋芋、西洋菜。
规律10: 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呢?至少(注意:是“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1、气候变化导致西域沙漠化(例如楼兰古城),环境恶劣,陆路运输困难,成本变高。2、中国外销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其实主要是产自于东南地区,离海岸线更近,走海路无疑更方便。3、海路运输比陆路运输成本更低,举个例子:两饼普洱茶,第一饼从泉州上船,运到法国,售价100法郎。第二饼走丝绸之路,从西安上骆驼,经河西走廊,经中东,抵达法国,售价不得不卖200法郎,价格失去竞争力,所以,丝绸之路的衰落,是必然。
规律11: 从历史观察,一个国家的落后,到底是因为人的思想落后?还是因为制度落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制度落后,可以导致人的思想落后。反过来也成立,人的思想落后,也可以导致制度落后。人和制度,是互为因果的。世界上有很多问题,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规律12: 历史上的战争,北方势力通常能击败南方势力,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的:北亚大草原,是优质战马(例如蒙古马)的传统产地,而汉地农耕区,是不优质战马的产地。优质的战马是优质骑兵部队的基础。
规律13: 历史上有一个例外:朱元璋是北伐成功的,是南方打败北方。如何解释?原因也是复杂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元朝统治者(蒙古人)统治中原98年,为了偷懒,他们在中原、江淮等地,开辟了大量的养马场,把先进的马种、育马技术、驯马技术等等一整套的看家本领,都教会了汉人,目的是让汉人帮他们干活,但不料在无意中,帮助汉人打造了优质骑兵部队的基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元末农民起义部队的骑兵部队,和蒙古骑兵部队不分伯仲、甚至超过了蒙古骑兵。例如,朱元璋起义,控制了蒙古人开辟的江淮养马场,获得了大量的优质战马和驯马人员,为起义军打造了一支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
规律14: “国运”这个东西,到底存不存在?答案是:既存在,也不存在。说它存在,是指从科学角度看,不确定事件(无论好坏)的概率是客观存在的。说它不存在,是指我们没有证据认为宇宙中有哪个地方写好了哪个国家的运气。从“不确定事件的概率”这个科学概念说,“国运”和“人的运气”一样,都是存在的,出门中1000万大奖,还是被失控的车撞死,这些都是不确定事件,只要你身处这个混沌系统中,概率永远是客观存在的。
规律15: 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南侵,多数不是因为人坏,或者因为要复仇,而是因为气候变冷,草原三灾(雪灾、旱灾、沙尘暴)导致牲畜减产,游牧民族活不下去了,不得已,只能向南侵扰,掠夺财富,顺便侵占土地,冲击汉人王朝。
规律16: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意思举例说明:满清入关成为统治者,借由汉族士大夫向百姓解释,满清的行为就被正当化了。可是假如满清在关外被明军或者被李闯军消灭了,那么,满清在历史上的定位,其实就是一群野蛮无知的东北野生土匪。
规律17: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说,王朝兴盛的时候,需要大兴土木、对外征战、圈养大量官僚……等等各方面,都需要压榨百姓,否则无法取得财政支撑。王朝沦亡的时候,天下大乱,各种兵匪,也会对百姓进行掠夺。所以无论王朝兴亡,被压榨的、被欺负的、被掠夺财富的、被抢夺资源的,都是老百姓。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规律18: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性不变。举个例子说:清朝的贪官明明知道明朝有很多贪官被杀,但是,清朝的贪官仍旧敢贪,为何?因为人有侥幸心理。人类总是无法战胜人性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在很多时候,都会惊人的相似。
规律19: 忽必烈逮住文天祥,直接杀了不就完事了?为何要苦苦劝降?答案是:像文天祥这种南宋大臣,对元朝是很有用的,首先,如果文天祥投降了,他可以提供很多宝贵的情报。其次,忽必烈可以让文天祥出面,利用自己的威信,帮忙劝降南宋其他的抵抗力量,再次,忽必烈将来平定天下,像文天祥这种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大臣,可以帮助忽必烈治理天下。古往今来的战争史,“抓活的”,道理都是大同小异。
规律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上帝送给你的每一个礼物,背后都悄悄标注了代价。老天爷把东亚大地最优质的、最适合耕种的一块耕地,赋予了汉人,汉人得天独厚,告别了朝不保夕的渔猎采集生活,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然而,汉人也因此,消磨了斗志和尚武精神,开始演变成一个琴棋书画的文人民族。但是,崛起于东北亚森林和北亚草原的苦寒民族,则在渔猎和游牧生活中,把自己锻炼成了天然的武士,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两三千年以来,汉人一直疲于应付北方南侵的压力,曾经几度几乎抵挡不住,要依靠长城来挡,然而终究在宋末、明末两次亡于苦寒民族的南侵。同理,日本1895年接收台湾之后,发现日本人的体能,根本比不上台湾以渔猎为生的原住民,一直到1930年雾社事件都是如此,号称“亚洲第一”的日本陆军,硬是无法战胜躲入丛林的赛德克族,最后不惜违反国际公法,搬出毒气弹,才最终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