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评注式教案?
我个人认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认知规律、通过学习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知道了李大钊的英勇事迹。
延伸阅读
16年前的回忆课文解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所作,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课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永远忘不了父亲被害的日子。
第二段(第2~7自然段):讲父亲被捕前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仍坚持革命工作。
第三段(第8~18自然段):讲父亲被捕的经过。
第四段(第19~29自然段):讲父亲在敌人的法庭上非常坚定、沉着。
第五段(第30~33自然段):讲全家人得知父亲被害后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记叙了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中、被捕后 同敌人作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事迹。
扩展资料: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有什么说明方法?
1、对比手法。“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2、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三个自然段互相呼应,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3、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运用的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了首尾呼应、倒叙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属于回忆式文章;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倒叙和对比的写作手法;文章是采用第一人称按照时间的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六年级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
《十六年前的回忆》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的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